支海兵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下面結合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從三個方面試述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親近數學的一些見解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在教學“循環小數”時,由于理解“循環”的含義和找出循環節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新課之前,我運用多媒體演示一個故事情境:“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么呢?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聽到這熟悉的童謠,學生不禁笑了起來,從而很自然地引入和理解了“循環”二字。當老師問到,重復的什么時,又為后面學習循環節奠定了基礎。
二、設疑啟發,啟迪思維
所謂設疑啟發,是指教師利用問題來有效地引導并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設置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
如,我校老師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時,教師開始提出問題: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與寬有什么有關系?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進行廣泛的猜測后,借助多媒體電腦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越長,周長越長;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越長,周長也越長。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引導學生動手測量長方形的長、寬及周長并做好記錄,比較它們的規律,學生很快就可以得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的結論。這時教師可以提出有沒有其他方法求圖形的周長呢?鼓勵學生去嘗試,讓學生體驗思維之趣,參與之樂,成功之悅。
三、強化感知,突破難點
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數學中有些知識有些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接受,要突破這些難點,教學中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用形象生動的直觀手段,強化感知,突破難點。兒童原有的知識結構不斷受到新知的沖擊,這一過程不僅是智力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的過程。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變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凸現認知對象的本質屬性,隱退非本質屬性,從而把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校低年級老師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為了突破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將兩個角的頂點與一條邊重合,讓學生直觀看出一個角大些,一個角小些,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再將較大角的另一條邊逐步靠近較小角的邊,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學生經過討論,得出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接著教師又用多媒體出示兩個角同樣大,但邊的長短不一,安排學生先猜一猜這兩個角的大小,學生猜測熱情很高,這時老師用鼠標輕輕一點,便驗證了學生的猜測。這樣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輕輕松松,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長久難忘。
總之,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應努力學習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使多媒體教育技術趨向更靈活、更便捷,跨越學科限制,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揚長避短,真正為數學所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縣漣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