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漢娟
摘 要:讓勞技教育煥發生命活力是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主要圍繞“讓勞技課堂具有生命活力”,結合教材,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挖掘潛在的創造力,采取實質性的評價,利用校園和教材,讓孩子自由探究生活,并在生活中產生學習興趣,活化勞技教育,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在實踐創造中,徜徉在“美”的成果中。
關鍵詞:活力課堂;勞動與技術教育;評價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打造探索富有生命活力機智的教學課堂,實施有效教學,讓勞技課堂閃爍教學機智的活力之花,是構建多元、人本、開放、智慧課堂的有效手段之一。勞技課堂是千變萬花、流動發展的。勞技教師應及時抓住課堂的發展與變化,為學生創設“海闊天空,天高任鳥飛”的廣闊時空,為實現勞技課的教學目標,培養積累和展現自己的教學智慧。在教育實施中,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教科書上的知識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的溝通,給課堂以“生活”的活水,把無聲的“勞技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精彩紛呈的生活勞技,才能生成智慧,促進發展,提升勞技的價值。在此,我聯系自己的教育實踐談點膚淺的認識。
一、實踐創造,徜徉在“美”的成果中
勞動不僅創造了一個豐富的物質世界,更創造了一個美的精神世界。而勞技課堂正是教師將勞技學習和美育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的舞臺,它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目標,并從中受到美的啟迪和熏陶,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創造之美的教育形式。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造就時代所需的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
(一)水果之美
勞技課應該成為師生發現美的課。藝術大師羅丹講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勞動中孕育著美。”作為勞技課教師,首先應該是美的發現者、展示者,并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地將流動的美遷移給學生,讓學生產生美的共鳴,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從而激發勞技學習和實踐創新的欲望,達到相得益彰的育人效果。如,在四年級下冊《水果拼盤》一課中,我先讓自己課前制作的幾盤水果“閃亮登場”,在色、香、味、美的攻勢下,學生發出驚奇的歡呼:“太棒了!老師,讓我們嘗一嘗吧!”“太漂亮了!您是怎么做的?”我馬上引導:“只要大家開動腦筋,仔細觀察和思考,你們會拼出比老師更好、更讓人垂涎欲滴的水果盤!”學生馬上分小組圍上來仔細觀察、記錄、分享。學生動手創作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最后,當學生將親手制作的一盆盆漂亮美味的水果盤端到前面展示時,我看到了他們興奮的小臉像一個個紅蘋果。
(二)廢物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勞動技術教育正是這樣一門課程,提倡并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體驗、學會操作,在交流中獲得知識、把握技能,在實踐中成長,提高見識,使學生成為愛勞動、會動手、有創新的新世紀人才。
日常生活中處處有著勞動實踐的機會。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要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有機地聯系起來,組織一系列活動,例如,我們在各個年級中開展了“變廢為寶——用自己的雙手美化家園”活動。鼓勵學生把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通過自己動手變成工藝品來美化家庭和教室,這一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學生用廢棄易拉罐、電池等做成了電動模船;有的學生用牙膏盒、藥盒子、鞋盒子做成了漂亮的宮燈;有的用可樂瓶做成了火箭。還有的學生用自制的拉花和窗花裝扮元旦、六一等節日教室的布置……這一活動激起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的熱情,也提高了他們對美的鑒賞力、感受力。
二、獨立思考,挖掘潛在的創造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好的課堂教學能創建學生自主活動的課堂,讓學生樹立創造意識,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創造性思維,掌握創造性發現,從而開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有質疑才會探索,經過探索才會有所創造。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如果單純地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操作,課堂氣氛就會枯燥乏味,從而會使學生感到煩躁、厭倦、勞累。教師應運用多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勞動環境,使學生的勞動感情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前幾天,我們教室做大掃除,簡單分工后,學生各盡其職,大家忙得熱火朝天。可沒過多久,有人發現去清洗拖把的同學“一去不復返”了。女同學開始嘰嘰喳喳,準是那些男同學偷懶。有人便自告奮勇去“打探軍情”。過了好一會兒,清洗拖把的學生才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說:“老師,不是我們偷懶,是門衛爺爺在澆花草,占著水龍頭。”有一學生就說了,“用自來水澆花,多浪費啊!”接著就有學生反駁說:“那么我們用自來水清洗拖把不也是一種浪費嗎?”有的學生又馬上插嘴說:“可以讓我們先浸洗拖把,再用浸洗過的水澆花!”有學生又說,“那么臟的水澆花能行嗎?”看到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我暗暗欣喜孩子們能想到水資源重復利用,這是多好的教育機會!“學生先別爭,清洗拖把沒錯,澆花草也應該。同學們,你們想想看,怎樣節約用水才實際。”“是呀!”學生異口同聲。今天,我們就在這清洗拖把用過的水、澆花草用過的水等這些生活廢水再利用上做文章!可問題是校園里的生活廢水到底有多少?適合不適合澆花草?怎么收集?怎么利用?這些困難可要靠大家來解決了!大家欣喜若狂。決定分成三個探究小組,每個組承擔一個問題,分工協作,在下節勞技課中我們來討論、歸納、總結。于是學生分頭準備。有的上網查資料、尋案例,有的咨詢環保部門、參觀污水處理廠,有的尋求老師幫忙、實地測量、勘查數據……經過幾天的忙碌,我班的“校園生活廢水再利用”小組便匯集了好多資料,準備在校園內推廣利用呢!
三、利用校材,讓學生自由探究生活
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無”的現狀,我們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本著“問題就是資源”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讓每個學生自由探究生活。
我們的校園就是一種豐富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以“校園植物探秘”為主題,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起初,我們只是針對一些表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例如,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每種植物的數量是多少,它們有哪些生活習性,它們的年齡有多大、身高是多少等。在研究的基礎上,學生為每一種植物做名片、建檔案。那段時間里,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會出現孩子們忙碌的身影……研究成果可謂精彩紛呈。隨著校園植物研究的開展,有很多學生提出了“讓植物走進教室,建立生態教室”的想法,于是我結合三年級下冊科學課中每人種鳳仙花的活動。不久一盤盤鳳仙花擺放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此外,我還要求他們寫好觀察記錄,從鳳仙花破土而出的第一天,就組織學生測量鳳仙花每天生長的高度,記錄鳳仙花每天的變化。比一比,誰種的鳳仙花生長得快,想一想,鳳仙花的生長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在和鳳仙花植物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盡情地享受著研究的樂趣,并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鳳仙花是夜間生長得快還是白天生長得快?相同植物的生長與土質有沒有關系?音樂對植物的生長有影響嗎?鳳仙花呼出二氧化碳嗎?等等。沒想到一個簡單的活動會激發學生如此強烈的問題靈感,而這些來源于學生內心世界的有趣的問題就成了我們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資源。
四、課堂評介,評價形式因材化
(一)教師評價
1.語言評價
語言評價主要體現在平時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當地給予口頭上的評價。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師習慣泛用“很好”“很棒”等籠統的評價語言,這是無法達到實質性評價效果的。教師的評價應以激勵、引導為主,而且評價要有針對性,要有明確的指向,才能起到真正評價的效果。比如,“××同學做得真投入!”——這是針對學習態度的評價;“這兩位同學配合默契,他們一定是好好商量過!”——這是針對協作能力的評價;“xx同學不但自己做得好,還能幫助其他同學呢!”——這是針對行為品質的評價;“××同學的想法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樣,他的做法總是別具一格!”——這是針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同學的桌子收拾得真干凈!”——這是針對行為習慣的評價等。
在運用語言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適當地采用一些欣賞性、激勵性的話語,真摯地體現出教師對學生成功的贊賞和對過失的寬容,這樣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放松、愉快地學習,大膽地實踐,找到自信。
2.實物評價
實物評價就是教師給學生一些小小的實物獎賞。要知道,在我們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五星、小紅花、笑臉印章,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極大的贊賞。因此,當學生有閃光點出來時,教師千萬別吝嗇給孩子們一個小小的獎賞,要知道一個小小的獎品就能使其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和喜悅。
(二)學生評價
1.自我評價
自我肯定:讓學生說說自己有哪些優點,優在哪里,課堂中自己有哪些好的表現,還有哪些不足,準備如何去完善。
2.學生互評
互相評價:學生完成作品后,小組同伴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別人的長處,夸夸你的同伴,然后指出不足之處,鼓勵互相探討技法,討論如何進一步完善作品等,然后再尋找最喜歡的作品:同學間相互贈送禮品、愛心,相互鼓勵,并把同學送的“愛心”保存到自己的檔案袋中。
我們上勞動與技術課,并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最終勞動與技術課上學的技術要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美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知識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生活與勞動教學效率,不僅要立足課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這就要求勞動與技術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提高到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的訓練“驛道”,按照“課中學—課中練—生活用”的能力訓練直線系列,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存,在生活實踐中求得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把鮮活的生活題材引入課堂,勞技課堂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生活”活水。它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牽動學生的心靈,勞技課堂便會由此充滿魅力,由此煥發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越城區陶堰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