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學瓊
摘 要:品德與生活這門課,基于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教育,以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為特點,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在這一門課上,有趣并且有效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對此的探尋腳步從未停止。“實踐出真知”,根據教學實踐經驗,深切體會到兒歌童謠是一種極為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在聆聽、吟唱童謠的過程中,孩子們綻放的笑顏,稚嫩的童聲都給予課堂無限的活力。同時,也可以發現這些童謠在悄無聲息中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塑造他們的品德。
關鍵詞:品德;生活;教學
一、童謠與童謠文化
“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它們以簡短、易懂、流暢的歌謠為形式,口口相傳。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它們大多是伴隨著母親的吟唱,伙伴的誦讀,甚至自我的創造走進兒童的生活中。
童謠文化便是孩子們有趣的、生動的、自然的文化。兒童有著自己認識、理解事物的方式,他們的童真與單純將生活變得有趣。這種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會對兒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而,我們要走進童謠,走進童謠文化,用兒童的方式講述兒童的故事,真正將德育的種子灑入孩子們的心田。
二、從生活中走來的童謠
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要充分發揮童謠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兒歌童謠資料的來源,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又可以盡量挖掘民間資料,更重要的是,要從生活中發現、創造童謠。
1.教材中的童謠
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不乏有趣、簡單、易學的童謠。因而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這些教材資源,將課堂內容用生動的童謠來體現。例如,《成長的腳印》一課中,就可以出示兒歌“小小腳丫,天天長大,是誰養育?爸爸媽媽”以及“教我走路,教我說話,使我聰明,使我挺拔”等。
2.民間資料中的童謠
中國童謠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倍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在多種多樣的童謠中,可以根據課程要求,選擇合適的融入課堂教學里,既增添趣味性,又增加易懂性。例如,《我和動物交朋友》中,教師將事先收集整理的兒歌派上用場,包括大家熟知的“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等。
3.自創童謠
與其利用前人留下的資料,不如自己編寫一些童謠,可以由老師獨立完成,也可以老師與學生一起完成。兒歌豐富了兒童的字匯,編寫兒歌更能增強兒童的表達能力。當然,兒童的生活經驗有限,表達技巧也十分欠缺,因而老師要注重引導、教育與鼓勵。在講授《我愛家鄉山與水》時,有學生自編的“我的家鄉景色美,有山有樹有江水”,雖然簡短,甚至連童謠都算不上,但是既押韻又切題,也是很大的創新與進步,值得鼓勵。
三、發掘童謠的德育價值
要將這些用各種方式收集起來的童謠融入課堂,就應了解它們的教育功能,并采取恰當的技巧。
1.引趣
在課堂教學中,“引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才會認真投入精力進行學習。而老師的作用,簡單說來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興趣,并教授學習的方法。童謠是一種重要的興趣形成方式,它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將孩子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內容上來。例如,在《我上學了》一課中,開講時可以播放《上學歌》,展示小朋友們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圖片,讓孩子們在“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熟悉的旋律與歌謠中感受“上學了”的含義。
2.道德教育
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的“諄諄教導”容易造成反效果,讓其覺得老師很嘮叨,但是若將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用童謠的形式表現出來,會讓人感覺既有趣又有意義。在《尊老敬老過重陽》中教育孩子們講禮貌時,可以教一首童謠:“山羊公公年紀老,雪白的胡子飄呀飄,走一步,搖三搖,拄著拐棍想過橋。有只小白兔呀,看呀看見了,山羊公公,您好!上前問聲好,扶著山羊公公慢慢走,一步一步過了橋。小白兔呀小白兔呀,真是好,從小就懂禮貌,懂禮貌!”
3.行為塑造
小學階段是兒童品行塑造的重要時期,很多習慣都是在這段時間漸漸形成的。由于兒童較為幼稚,不懂事,在課堂上時有不規范行為,此時老師便要對其進行行為塑造教育。例如,在課上有小朋友睡覺時,可以說“小花貓上學校,老師講課它睡覺,左耳朵聽,右耳朵冒,你說可笑不可笑”,從而在有趣的氛圍中告訴孩子們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一切教育方式和內容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塑造人的品行。童謠來源于生活,反映著生活,并且終將作用于生活。教師在采取這一媒介時,也必須注意其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倘若對于兒童來說,生活是一篇時而舒緩時而高亢的樂章,那么這些動人的童謠,將伴著音樂帶給他們歡笑與成長。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大渡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