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主共學”卓越課堂的教學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既要充分尊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權利,也要尊重教師作為教學主導(組織、引導、發展)的權利。“雙主共學”卓越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文本為載體,以小組為平臺,從而實現師生以及生生對話交流,達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這是語文教學回歸文本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雙主共學”強調師生共同參與教與學。新課標要求:在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情感與學習權力。所以,我們倡導并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互動,實現教師、學生、教材的對話與交流。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善于設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與作品中人物鮮活的心靈。如此,則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更尊重了學生主體的情感,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意志,彰顯了學生主體的個性,激發了學生主體的求知欲。
下面以《春酒》的教學設計為例來說明“雙主共學”課堂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回歸。
一、學習主體的回歸:回歸學生主體,尊重個性體驗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容納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在《我國的教學危機》中,華南師范大學的張華教授指出了我國教學過程中現存的教學危機——把學生當作整齊劃一的產品來加工;把學生當作以獎勵做誘因、以懲罰做威脅來訓練的對象;把學生當作存儲知識、信息、技能、規范的容器來對待;把學生當作有原罪的人來提防、控制、管理。所以,語文課堂更需要學生主體性的回歸,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把語文課堂搭建成一個學生展示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在教學《春酒》的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兩個活動來激發學生主體的積極性。
閱讀活動一:識春酒——知文意。從“內容”、“母親”、“童年”、“風俗”、“人情”等不同的角度,讓學生自選一個話題,在百字以內進行課文概說。
閱讀活動二:品春酒——知情意。請每個同學當一回美酒鑒賞家!在課文中分別劃出關于母親、童年、風俗人情的一些細節,品一品,這些細節好在哪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小組交流,并有情有味地讀一讀。每個小組選出首席代表,再與全班同學交流品讀感受,另組同學評價或補充,要求采取這樣的形式來表達:我嘗到了一杯_的春酒,你看_頁的“_”,這體現了(評析)_ 。
上述兩個板塊的活動,學生只有在充分熟悉文章的基礎上,才能夠概括文章,品味文章。有了充分的預習,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質疑,所以課堂上有了朗朗的讀書聲、大聲的質疑聲、熱烈的討論聲。討論的過程中,對于“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指甲縫的八寶酒了”的品析,當學生認為“我看到了一個調皮、貪婪的小女孩”時,引起了同學們激烈的討論與反駁,他們認為,不應該用“貪婪”這樣的詞語,因為文章是為了表現春酒的誘人和“我”童年生活的快樂。這樣的一番爭論,更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體驗的尊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圍自然就營造出來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就要求我們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框框,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放手給他們一個自行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教師主導的回歸:回歸教師主導,引領正確方向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倡導多元化的解讀更需要教師的介入與引導。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訓獸式的活動。”但是,沒有教師的正確引領,課堂教學的深度、高度和方向性就有可能受到影響。
教師要做一名導演。課堂上教師是教的主導(導演),學生是學的主體(演員)。要當好一名出色的“導演”,首先要對“劇本”(教學內容)了如指掌,對自己要進行的教學目標進行精心地思考和設置,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講,把課堂交給學生。在教學《春酒》之前,經過反復的品讀和思考,筆者認為本文的主要目標應該放在文章的整體感受上,讓學生認真品讀全文,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學生在用心品讀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可以感悟作者對母親、家鄉、風俗、人情的美好回憶,觸發學生對母親、家鄉、本地風俗的感悟和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對文本深入品味與解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琦君的其他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深入領會琦君作品的特色:母親、佛心、鄉愁。
教師還要做一名主持人。在課堂展示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創造性自學能力。課堂上,當學生品析句子“我端著,聞著”時,學生是這樣來認識的:“我看到了一個愛酒的小女孩。”這是一位優秀的學生,然而,她的回答是“心靈式的”感悟,這樣的分析不僅沒有“語文味”,更沒有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那么,怎樣分析才有“語文味”呢?這時,語文老師就要擔當起主持人的角色對他們進行這樣的示范:“我端著,聞著”,兩個“著”字連用,形象地描繪出“我”一邊走路,一邊聞酒的醇香,純粹一副小饞貓的形象。再如,“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一個“捏”字,充分體現了“我”下意識中攥住杯子,擔心酒被灑了。此細節可見春酒的醇香,而后面的一個“卻”字,更充分地表現了“我”對酒杯里只剩一點點酒的惋惜之情。一個“捏”字,一個“卻”字,充分體現了“我”童年時的活潑調皮。
三、師生合作的回歸:回歸師生合作,實現教學相長
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教學溝通是通過師生合作實現的。在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師生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對話”活動,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教學活動更應注重師生互動下的動態生成,讓和諧氛圍下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教學形態的均衡發展。而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在倡導“雙主共學”模式下的師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背景下,我們更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教學《春酒》設計三個閱讀活動:識春酒,知文意;品春酒,知情意;醉春酒,懂琦君。教學活動由前后連貫、循序遞進的三個部分組成。
上述三個閱讀活動,一方面強調了師生間動態信息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實現師生教學互動、溝通、影響和補充,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系”。師生之間的互動決不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互動,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范圍內,它要求教師轉換角色,與學生平等交流,這種交流可以促使師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動效應,在互動中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學生間的互動式閱讀交流,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劃分學習小組,使學生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提出不同看法來刺激學生的反省思考。在互動質疑辨證的過程中,以各種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澄清疑慮,逐漸完成閱讀的生成性建構。當然,前提是我們要合理分組、合作學習,才能培養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還可以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
總之,構建“雙主共學”而又有語文味的課堂是我們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我們的課堂真正回歸了教師教的主導、學生學的主體,回歸了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課堂實踐,我們的課堂就是具有語文味的“雙主”課堂。
(張夢琳 重慶市北碚田家炳中學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