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開放性、限制性并存,寫作思維收放有度。應該說,這是一種考查學生語文素養的理想命題方式。但是,在寫作教學和實踐中,新材料作文的寫作,漸漸呈現出一種頗有意味的傾向:議論文成為了主導文體。以2013年高考為例,各省“優秀作文”中記敘文只有個位數,議論文一家獨大,明顯處于壟斷地位。這種文體選擇的結果,與命題人“文體不限”的初衷相去甚遠。
事實上,對于同一主題的展現,記敘文、議論文本身并無高下、優劣之分。譬如,同樣是揭示“辛亥革命不徹底性”,魯迅等文學家采用小說的形式,毛澤東等政論家選用政論文。前者生動直觀,后者理性嚴謹,卻可以殊途同歸。
那么,為什么在寫作過程中,考生會“集體無意識”地選擇議論文這一文體樣式呢?
這種狀況的出現,是幾種因素合力的結果。首先,從學生的寫作經驗來說,“議論文容易上手”是一種普遍的感受。按照“審題第一”的剛性標準,觀點明確的議論文,更容易得到基準以上分數。其次,在當下教學中,“建模”已由閱讀教學延伸到了作文教學領域,講求邏輯和層次的議論文自然就成為了建模的“重災區”。而寫作要求中“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的表述,也因此被曲解為“與材料的主旨一致”,這進一步加強了教學中文體指向單一的趨勢。再者,網絡上和公開出版的優秀作文,以議論文居多,這也在文體選擇上對考生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于是乎,考生“百花叢中獨愛菊”,議論文“一枝獨秀”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材料作文的構思過程較為復雜。但是,這一過程的“關節點”無外乎“確定話題”或“確定觀點”。以2012年全國大綱卷作文題為例,材料如下:
周末,我從學校回家幫著干農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媽媽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態,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了,再試試!”我脫了外衣和鞋襪,卷起褲腳,重新挑起擔。咦,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媽媽說:“你不是沒有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臟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
無論采用“關鍵句切入法”,還是“由果溯因法”,都可以析得出材料的核心話題——“舍棄”。當然,思維跳躍性較大的考生,會直接得出觀點,如“適時的舍棄使你獲得成功。”
一般來說,往往先有話題,后有觀點。基于話題或基于觀點構思,考生的后續思維會有較大的差異。因為兩者的“邏輯起點”完全不同。從而,在某種層面上,也影響了寫作過程的文體選擇。
以話題作為邏輯起點,思維更具有發散性。如果此時考生調取的是生活化的素材,如類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那么,文體選擇上顯然會傾向記敘文;如果將話題進一步具體化,得出的是一個深刻的結論,如“懂得舍棄,故智者無為;難以放下,故愚人自縛”,則考生此時選擇議論文的概率就更大。
以觀點作為邏輯起點,學生的慣常思路是“如何論證這個觀點?”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思維對構思就起到了支撐作用。沿著這一思路,學生會不自覺地擬定分論點,布設層遞結構,尋找論證材料,確定論證方法。從理論上講,此時仍有選擇記敘文形象化展示主旨的可能性。但是,在這一階段大多數學生思維更多地顯現出線性特征,更容易從“論證觀點”的角度構思行文。
可見,新材料作文寫作過程中,思維的關節點和思維方向,也是適合記敘文構思的。關鍵在于,所寫記敘文必須給閱卷者“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的印象。不幸的是,相對于議論文,這恰是記敘文的“弱項”。
在新材料作文的寫作實踐中,我們一般采用的記敘文構思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同序替換,就是用新故事替換舊故事。例如,將原故事改造為:在老師教導下,主人公卸下心理包袱,成績得以突飛猛進。改造后的故事具有“陌生化”的效果,也避免了克隆材料的嫌疑。
二是同質異構,就是用故事詮釋觀點。例如,得出“懂得舍棄,故智者無為”觀點后,學生很容易聯想到教材中“莊子釣于濮水”的故事,改造這個故事,一樣可以寫出一篇文質兼備的記敘文。
俗語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認為,新材料作文的寫作議論文“一枝獨秀”現象應該得以扭轉。惟其如此,作文教學才能打開新局面,展現新氣象!
(李飛 江蘇省泗洪中學 2239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