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歌

摘要:
作為視覺藝術的中國畫,鐘孺乾教授在《繪畫跡象論》一書中強調“跡+象+X=畫”, 也就是說中國畫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畫是一項帶著主觀觀念和主觀情感的做跡、造像活動。
關鍵詞:跡+象+X=畫;技法;風格、觀念、情感
在當今,中國畫的繪畫創作技法不再局限于沿習古法,一切可用之法,皆可為己所用。在創作中,心無關礙,自由運用的綜合的表現。所謂綜合表現也就是將不同畫種的手法揉融為一體,是所謂的“不擇手段”,極力追求由技法的充分發揮所帶來的視覺快感和審美愉悅。
作為視覺藝術的繪畫自有其自身特有的規律,鐘孺乾教授在他的《繪畫跡象論》一書中強調“跡+象+X=畫”,其中“跡”就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稱之為跡。“象”就是形象,有形可見之物。“X”解釋為:觀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別人以為你想)表達的內涵。也就是說中國畫可以這樣理解:根據形象帶著主觀觀念、情感的做跡造像活動。
一、獨創意識對中國畫風格的影響
在中國畫中,歷史上有獨特語言風格的作品似不多見,創作模式的單一使作品難以擺脫既有的形式,雖然有在造型方面的異趣追求,但仍令人感到在技法發展上的嚴重滯后,講求中國畫技法語言的個性化是中國畫走出低谷的動向之一。清初石濤說到:“筆墨當隨時代”。技法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追求創作的個性,技法程式的個性化是每個畫家的愿望,倘若畫家都墨守成規,當然是千人一面。一人創一法雖不可能,但如果每個畫家都具求變意識,不懈的探索自己的方法,那怕尚嫌幼稚,總比一生守著別人的畫譜強。中國畫家歷來主張“畫乃吾自畫”。今人的審美情趣、思想意識、知識結構、經驗修養都與古人大不相同,隨著時代的改變,客觀表現對象也起著較大的變化,畫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自然不能固守于既有的技法樣式,創造新的技法樣式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便成為一種必然。
在繪畫實現中,有精神追求的畫家對技法的創新更覺必要。因為它最直觀的顯示出畫家的個性風貌,體現時代的情緒,也是畫家成熟的標志。把當代不同人的不同情感以恰當的形式表現出來,關鍵是要深刻理解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在理性反思和意向把握的基礎上,注意技法與時代、題材、意境的關系。這不是要古今折衷,或表面化的中西合璧,而是要領會其精神實質,要悟道。在這方面,“融合派”畫家的嘗試是個借鑒。徐悲鴻先生用西方傳統的寫實技法改造不求形似的文人畫,以其克服明清以來摹古習氣,強調形似的重要性,甚至要求“惟妙惟肖”,從而使中國畫尤其是中國人物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二、技法風格探索最終歸于“跡象差異”
中國畫歷經各代傳承,其理論體系逐漸趨于完善,對于現代畫家而言,一方面,應研究傳統的畫理,以理論認識的高度去把握已有的畫法,力圖從中獲得可突破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傳統畫理的基礎上,才談的上繪畫觀念的更新,它需要畫家理論上的卓識和實踐上的不懈求索,根據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辯證觀:“法生于理,理生于道”也就是說,“道生法理,理導引法,理變則法變。”由此可見,繪畫的變革,只有上升至 “理”的層面,才可能使“法”發生根本的變化,倘若畫家的眼界僅僅困于所謂技法新探而忽視了觀念理論的突破,其變革勢必非常表面而有限,中外大師無不是將自己的藝術表現推向一定的高度。可以說,深刻的思想與獨到的見解是繪畫出新的前提,它導引著畫家的實踐,繪畫的出新實質上也是在理上對傳統的超越。鐘孺乾教授在《繪畫跡象論》一書中 “跡+象+X=畫”其中的 “X”理解為:觀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別人以為你想)表達的內涵。在我來說風格就是跡象差異,只有作品的跡象有別于他人,才能談得上風格;也只有畫家“X”得到升華,才能有高妙的風格。
在繪畫材料研究課跟鐘孺乾教授學習過程中,對個人技法風格見解有所收獲。嘗試著往墨里加“輔料”,自覺地進行了跡象實驗,并因此獲得了意外的跡象效果。加調和液的墨水,會使墨水分離會使墨跡受到局限,同時水又有一個推動作用,會形成自然微妙的輪廓,而調和液會把紙做熟留下透明的痕跡。墨、水、調和液相遇相撞會產生更豐富有趣的跡。通過個人不斷實踐,推進了個人繪畫技法風格形成的進程,同時也提高了對建立新風格的認知——要立足本土,積極的吸取古今中外一切藝術先進的經驗以便更快的提高自己,超越別人。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古代藝術品位再高,西方藝術再前衛,我們只能借鑒,絕對不應該照搬和模仿,絕對不應該替代自己的創造,另一方面是要具有藝術家的審美觀念,思想情感是否和時代相適應,藝術家的思辨方式是否是先進的清醒的創造者,而不是一個盲目的模仿者。正如鐘孺乾教授在《繪畫跡象論》中提到:“對繪畫而言,所謂風格,就是跡象差異。有什么樣的跡象就有什么樣的風格,同樣的題材同跡象處理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單個的“象”是基本相同的,風格大都來自“跡”的差異和畫家精神狀態以及學養差異。 “畫如其人”,這是常言,用來指主體與作品的精神投射關系:什么樣的人,畫什么樣的畫。也可以這樣說,有什么樣的工作狀態,就有什么樣的跡象。”
三、結語
通過畫家主體對客觀生活和大自然的直觀體察,研究和妙悟,才能觸發出創新形式、新語言的靈態,現代的審美觀念是現代生活觀念的反映,現代美的藝術形象也是來源于現代生活中的真美形象,不斷變革的現實生活和自然造化,還給予畫家沖破舊模式,創造新模式,實現個性化創造的無窮動力,藝術正道是生活,沒有現代生活,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就沒有風格迥異的中國畫。
【參考文獻】
[1]鐘孺乾.繪畫跡象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郎紹君. 城市夢靨李孝萱和他的現代水墨[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8
[3]郎紹君.論現代中國美術[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