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萍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公安行政權在國家公權力中是影響范圍最廣泛并且強制力效力最強的國家公權力,近幾年來,由于公安行政行為引發的“警民關系”沖突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定位和規范公安行政行為,成為政府職能轉型時期,公安機關行政作為領域的重要內容。
公安行政行為在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公安行政行為是警察行為的一種,是指警察機關依法運用國家賦予的警察行政權力和警察行政手段,履行警察行政職能,進行執法并產生法律效力的行為,[1]公安行政行為的執法主體有省廳、局、處,直轄市公安局、處,區分局、縣公安局、科(所、隊、室);執法的種類有公安行政處罰、公安行政許可、公安行政強制措施、公安行政強制執行,及收容教養、收容教育和強制戒毒等;執法方式有作為方式與不作為方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存在著大量的社會不公正問題,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與經濟的發展,基本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問題增多,特別是各種群體性事件居高不下,使得社會穩定問題日益突出,公安機關在下一步化解社會矛盾體現服務職能的行政工作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在新時期“民本”服務理念,是對“以人為本”作出新詮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充分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體到公安行政工作中,公安執法部門開展“訪問民情、訪查民意、訪排民憂”活動,立足本地、本部門實際,找準結合點、切入點,以民意為導向,找準短板,制定措施,強勢推進行政執法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公安執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
以公安行政處罰為例,公安執法部門要根據上位法“立、改、廢”情況和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運行情況,結合工作實際,按照“處罰結果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的原則,及時修訂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并向社會公布,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一是從2013年1月1日起,鄭州市公安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均需在本級公安機關的互聯網站上公開,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隱去相關不宜公開的信息后,進行主動公開。至2016年底之前,要實現行政執法信息全公開。二是兩級公安機關的行政服務大廳要將行政審批程序流程、前置許可條件、所需材料明細、收費標準(含收費依據、收費許可證)、辦理時限、辦公時間等信息懸掛于服務大廳明顯位置,或采取制作行政審批事項“卡”宣傳頁等主動公開方式,供群眾、企業及其他組織免費查詢。
加強公安行政行為的服務性,必須強化公安民警隊伍的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敬業精神,提高干警隊伍的業務能力、服務本領。公安機關執法時要加強和群眾的溝通能力,不能以權壓人,逼其就范,要充分認識保障和尊重人權、保護公民人格尊嚴的重要性,不得侵害執法對象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不得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手段收集證據。嚴禁非執法主體參與執法活動,既要防止因執法不規范、不嚴格而放縱、袒護違法行為,又要避免因工作方式不當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遇到緊急事件和過激言行,應當理性、平和處理。
各執法部門要設立舉報投訴電話,積極受理人民群眾和企事業單位的投訴舉報,依法糾正違法行政行為。各級公安機關要通過傳統或者電子媒體,讓人民群眾了解公安機關加強和改進公安執法工作的決心和效果,通過宣傳,進一步增強公安執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鄭州市市局組織法制,交警,治安等警種在鄭州市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宣傳活動。
服務型公安行政行為的建設尚在雛形階段,理論方面不成熟,實踐中沒有可推行的成功案例和體系,學界研究不夠深入或過于空泛,可行性比較低,致使服務型警務的發展進程較為緩慢。
服務型管理理論在我國起步比較晚,而公安機關作為政府其中之一的職能部門,其服務型理論還處在初級階段。目前,我國對于服務型警務機制建設,連基本的工作性專著也沒有。就僅有的一些論文來看,也只是表面上將服務型政府的有關理論簡單的轉嫁到警務工作上來,提出了服務型公安機關的概念。因此要深入研究服務型公安行政執法的機制建設。20世紀90年代中期,圍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各地公安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多方面強化服務職能,其中以110報警服務臺提供24小時應急服務最為熟知。但是,相關法律卻沒有對人民警察的服務職能進行明確界定,《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僅僅規定警察有緊急救助、幫助處理糾紛、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社會公益這類服務性工作的義務(這些便民利民規定都是帶有服務性質的),并沒有明確把人民警察的服務職能以法條的形式固定下來,導致一部分老同志還是按照經驗辦事,只要破案率提高了,工作就干好了,并沒有從法律意識上真正把服務思想落實到實際行動上。
傳統的大包大攬式的管理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警務理念發生重大變化,實現從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轉變。公安機關必須卸下包袱,輕裝上任。長期以來,公安機關被地方政府賦予了過多額外警務,基層公安機關常常會參與一些與群眾直接對抗的“非警務活動”導致群眾與公安機關一定程度上對立,如當前交通事故,醫療糾紛,征地拆遷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這些非警務活動的參與就會把自身推到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服務行政理論下公安行政行為應當遵循高效率、低成本的原則,市場機制是覆蓋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運行機制,而政府則只能作用于市場失靈的領域。遵循市場機制優先原則這就要求在公共安全產品的提供上,警察不能一家獨攬。在現有的公共服務模式中要使公安機關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最優的服務。
[1]高文英.警察行政法探究[M].群眾出版社,2004.
[2]江倩.論服務行政下的行政行為的變化與發展[J].才智,2011,11,20.
[3]石柏林,張稚.警民沖突”呼喚服務型公安:論我國服務型公安行政體制的構建[C]//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
[4]徐國林.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實施公安行政行為的必要性[J].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