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
(唐山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主位理論(Thematic Theory)首先是由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創始人,捷克的語言學家Vitem Mathesius 于1939年提出的。他認為語句應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形式切分(Formal Division),即依據語法把語句分成主語、謂語、賓語等;另一是實際切分(Actual Division),即從功能的角度把語句分成主位-述位(Theme-Rheme)。有些語言學家使用主題(topic)和述題(comment)這對術語。例如:
(1)On the top of the hill(T)// stands a temple.
從形式切分層面出發,a temple 被稱為主語,stands 是謂語,on the top of the hill 是狀語。按實際切分,句首成分On the top of the hill 被認為是語句的主位,其余部分stands a temple 是述位。他還指出,既然話語的功能是由講話人向聽眾傳遞信息,它就必須包含一個起點和終點,而它們分別是由主位和述位來實現的。主位永遠處于話語首位,是信息的出發點,在相應的語境中是已知或清晰的;述位是主位的發展,是對主位的敘述描寫或說明,是要傳遞的新的信息。
主位不是一個語法學的術語,而是現代語言學從著重于語篇功能出發對句首部分的命題。從信息的角度來看,主位是句子傳輸信息的起點,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與之相對的述位一般表示新的信息。從結構的角度來看,主位部分如果是主語,那么,這時候主位與主語就是一致的,或者說就重合為一個概念;如果主位部分不是主語而是其他成分(或狀語或賓語或補語等),那么這時候主位與主語就是分別的兩個概念。
使用主語與主位概念的價值分別在于:主語,從語法規則出發,立足于單句結構;而主位,從語義信息的傳遞與接受出發,偏重于語篇結構的推迸或理解。
根據主語與主位相結合的理論,語言類型學家把語言分成4 種:主語突出的語言;主位突出的語言;主語主位都突出的語言;主語主位都不突出的語言。根據這種理論,英漢語屬于不同類型的語言:英語屬于主語突出的語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漢語屬于主位突出的語言(theme-prominent language)。很顯然,英漢語在句子的主語與主位這個問題存在一些差異。
按詞序來劃分語言類型,英語屬于典型的SVO 語言。句首主位部分以主語多見,哪怕是通過創造形式主語(如it、there 等詞作形式主語),也要使句首主位部分與主語一致。主語和主位的一致性明顯地反映在語法主語的定義上。傳統的英語語法從來都是從語義的角度,即從主位和述位的角度來給主語和謂語下定義的。Henry Sweet 認為,我們所想的東西叫主語,我們所想的關于主語的東西叫謂語。George Curme 說,主語是所說的東西,謂語是所說關于主語的東西。例如:
(2)There (T)// are many people on the street.
(3)I (T)// have finished half of the paper.
Hockett 曾指出,在英語和大家熟悉的歐洲語言里,通常主位也是主語,述位也是謂語,這也就是說,在英語的大部分句子中,主語和主位是重合的,只有少部分句子中是不重合的,如例(1)。再比較:
(4)I// borrowed this book yesterday.(S=T)
(5)This book// was borrowed by me yesterday.(S=T)
(6)Yesterday(T)// I (S) borrowed this book.
(7)This book (T)// I (S) borrowed yesterday.
例句(7)出現在非正式的口語中,用于加強語氣。句首的名詞被認為是從句中分離出來的,提到句子開頭作為談話的出發點。由于這種句型明顯異于正常的陳述句,因此被看成是移位生成主位。這種句子句式單一,使用頻率不高,它無傷英語主語-謂語構架的大局
漢語的主語以及它和主位的關系恐怕是漢語語法中最難研究,最沒有定論的問題之一。
徐烈炯和Langendoen 認為漢語有六種主要語類,NP (名詞短語,其中包括數量詞短語),S (分句),S'(主題/位性分句),VP(動詞短語),PrepP(前置詞短語),PostP(后置詞短語)。這六種語類均可出現在主位結構的主位位置上。例如,
(8)a 這些話// 我不相信信。(NP)
b 他會說這些話// 我不相信。(S)
c 這些話他會說// 我不相信。(S')
d 在桌子上// 他放了幾本書。(PrepP)
e 桌子上//有書,床上// 不會有書。(PostP)
f 說這些話// 我不贊成。(VP)
在有些主位結構中,主位與述位中的某一成分構成照應性互指關系。后者既可以是無語音語符形式的空語類(empty category,略寫成e),也可以是實詞語類。例如:
(9)a 吳先生// 我認識e。
b 吳先生// 我認識他。
c 吳先生// 我認識這個人。
在有些主位結構中,主位與述位部分的某一成分保持一種隱含的內嵌關系。例如:
(10)曹禺// 我喜歡他的劇本,不喜歡他的詩歌。
(11)這種樹// 當地人說葉子大,花兒少。
(12)這三個問題,// 我們討論了兩個。
這種隱含的內嵌關系或者表示復指關系[如例(10)],或者表示領屬關系[如例(11)],或者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例(12)]。
在一些主位結構中,主位是與述位是整體而不是與其中的某個成分發生關系。例如,
(13)a 那回大火// 幸虧消防隊到的早。
b 這件事// 中國人的經驗太多了。
漢語的述位部分有許多本身又由主位和述位兩部分構成,所以漢語的句子可以像中國的套盒(Chinese box) 那樣在主謂式里面包含主謂式……漢語中主位和述位之間的聯系是異常松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1)英語的主位和句子成分的關系比漢語簡單多了,明顯存在主語和主位的一致性,即使主位和主語并不相同的句子總是可以復原為SVO 語序,如例(7)。(2)漢語中存在眾多主位突出的句子,他們的句子結構與英語十分不同。(3)對英漢主位結構作系統研究很有價值,尤其在教學、翻譯、寫作及口頭表達方面。
[1]M.A.K.Halliday.&C.Matthiessen.An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M].3rd edition.London:Arnold,2004
[2]付曉麗.功能語言學主位理論研究述評[J].河北學刊,2009(1):256-258.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錄.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袁艷玲.主位結構理論與語篇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