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飛,鄭 沖,何海波,張 鋒
(北京衛星導航中心,北京 100094)
衛星導航系統可提供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時的導航定位服務,已成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設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1,2],由5顆GEO衛星、5顆IGSO衛星和4顆MEO衛星組成,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開通,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導航定位服務。
國內許多學者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本星座(3GEO+3IGSO)、區域(5GEO+5IGSO+4MEO)和全球星座條件下中國不同地區的DOP值、覆蓋區域和定位精度等性能進行了仿真分析[3-11];以及對GNSS系統中的星座構形貢獻和定位性能也進行了融合仿真研究。基于我國內陸均勻分布的9個試驗點的B1I民用頻點實測數據,對PDOP值、可見衛星數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定位精度及可用性和連續性進行評估,為北斗系統在各行業的應用推廣提供參考。
針對北斗導航接收機在各地區采集的B1I觀測數據,對各地區PDOP值、定位精度、可用性、連續性等進行統計。DOP值統計參考部分文獻[12]和[13],這里僅對定位精度及可用性和連續性進行說明。
定位精度指系統服務提供給用戶的位置與用戶實際位置之差(包含水平定位精度、高程定位精度),取定位誤差的95%,具體統計方法如下。

主要考核系統能為用戶提供滿足定位精度需求的時間百分比。定位精度可用性按照下式計算
(1)
式中:tstart和tend分別為一組測試數據的起始和結束歷元時刻;inc為數據采樣間隔;T為固定的歷元時間間隔,通常為1 s;如果當前歷元t的定位精度滿足對應要求(水平定位精度≤15 m,高程定位精度≤15 m),則Bool(t)=1,否則Bool(t)=0.
測試中,采集了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定位測試數據m組,每組數據對應的歷元數分別為n1,n2,…,nm,每組數據計算的可用性分別為P1,P2,…,Pm.利用m數據統計系統定位精度的可用性為
(2)
主要考核在規定的時間Top內按照規定的定位精度要求完成其功能的概率。定位精度的連續性按照下式計算:
(3)
式中:tstart和tend分別為一組測試數據的起始和結束歷元時刻;inc為數據采樣間隔;T為固定的歷元時間間隔,通常為1 s;如果當前歷元t的定位精度滿足對應要求(水平定位精度≤15 m,高程定位精度≤15 m),則Bool(t)=1,否則Bool(t)=0.
測試中,采集了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的定位測試數據m組,每組數據對應的歷元數分別為n1,n2,…nm,每組數據計算的連續性概率分別為P1,P2,…,Pm,利用組測試數據統計系統定位精度的連續性為
(4)
在北京、三亞、汕頭、拉薩、寧波、成都、烏魯木齊、哈爾濱、青島等九個地區同步開展了靜態定位試驗,如圖1所示。試驗設備為北斗B1I導航接收機,架設在開闊空曠的已知點上。觀測時間為2012年12月1日至12月8日,接收機衛星截止高度角為5°,數據采樣間隔1 s,記錄接收機所有歷元定位結果及原始觀測數據信息。

圖1 試驗地區分布
根據記錄的星歷信息,仿真分析了當前系統覆蓋區域內觀測時段的PDOP值(95%)分布,結果如圖2所示,并根據試驗期間接收機輸出的所有結果對可用衛星數和PDOP值(置信度95%)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圖2 系統覆蓋區域PDOP值(95%)分布

表1 試驗地區可用衛星數統計

表2 試驗地區PDOP值(95%)統計
從圖2和表1及表2試驗統計結果可看出,在當前星座條件下,國內區域的可見衛星數至少在7顆以上,國內區域PDOP(95%)優于4.
對試驗地區的定位精度、可用性和連續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定位精度、可用性和連續性統計
從表3中結果可以看出,各試驗地區水平定位精度(95%)優于7 m ,高程定位精度優于10 m;在“水平定位精度≤15 m、高程定位精度≤15 m”的指標要求下,B1I單頻定位精度可用性均在99%以上,連續性在98%以上。
在“5GEO+5IGSO+4MEO”星座條件下,綜合北斗導航接收機靜態定位試驗數據統計和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可以滿足廣大北斗用戶導航定位需求;
2)國內各地區可見衛星至少在7顆以上,PDOP值(95%)優于4;
3)在國內各地區,民用單頻(B1I)定位精度(95%),水平優于7 m,高程優于10 m;
4)在“水平定位精度≤15 m、高程定位精度≤15 m”的條件下,民用單頻定位精度的可用性達到99%以上,連續性達到98%以上。
[1]譚述森.衛星導航定位工程[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2]楊元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進展、貢獻與挑戰[J].測繪學報,2010(39):1-6.
[3]翟 桅,張國柱,雍少為.基本星座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性能分析[J].全球定位系統,2011,36(4):56-60.
[4]龐春雷,趙修斌,盧艷娥,等.COMPASS /GPS雙模導航定位精度分析及仿真[J].現代防御技術,2011(4):35-39.
[5]楊元喜,李金龍,徐君毅,等.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全球PNT用戶的貢獻[J].科學通報,2011,56(21):1734-1740.
[6]楊鑫春,李征航,吳 云.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星座及XPL性能分析[J].測繪學報,2011,40(增):69-72.
[7]曾慶化,劉建業,胡倩倩.北斗系統及GNSS 多星座組合導航性能研究[J].全球定位系統,2011,36(1):53-57.
[8]郝曉光.中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覆蓋范圍的探討[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7,27(1):119-122.
[9]劉根友,郝曉光,陳曉峰,等.對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向北擴展星座方案的探討[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7,27(5):115-118.
[10]陸文慶,潘成勝.區域性覆蓋的衛星軌道和星座設計[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7,32(1):73-78.
[11]鄧長明.一種區域衛星定位系統的星座方案[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35(5):725-728.
[12]劉基余,李征航,王躍虎.全球定位系統原理及其應用[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13]謝 鋼.GPS原理與接收機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14]EUROPEAN SPACE AGENCY.GSSF operations manual,volume 1,GSSFP2.OM.001,issue 2 rev.1 [R].GSSF Team,2004.
[15]GSSF TEAM.GSSF operations manual,volume 2,algorithms and models,GSSFP2.OM.002,issue 3 rev.1 [R].2004.
[16]張曉紅,周鴻偉,李 群.衛星導航系統精度試驗分析的設計與實現[J].系統仿真學報,2010,22(9):2206-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