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兵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言:“鉆堅求通,鉤深取極”。意思是說議論文寫作要善于攻破素材運用的瓶頸尋求貫通,要不斷挖掘深處求得最后的結論。老師援用這句話目的就是我們要不斷突破素材運用的困難,努力探索素材深處的邏輯,求取最深層的分析、求得最精當的運用素材的對策。
下面以“先與后”的材料作文為例,來談談議論文素材運用的問題以及恰當運用素材的策略。
“先與后”的材料作文題目:熟語有“先聲奪人”“敢為天下先”“先下手為強”……強調的是“先”的優勢。然而熟語又有“后發先至”“后來居上”“后發制人”……強調的則是“后”的優勢。一“先”一“后”,可以引發我們豐富的聯想與思考。
診斷與對策:
這張表格反饋的最大問題是素材撞車,如果絕大數同學都寫他們,直接的后果就是失去閱讀的新鮮感,令人閱卷者心煩生厭,平時作文,哪怕是55人全“撞”到一起,也只是田間小路上手扶拖拉機之間的“撞車”,災難不太大,中高考作文就不同了,一旦“撞車”,便是“超高速公路”上的集體大撞車,災害特別嚴重。
有一年考《圓的想象物》,我省竟有3萬多名考生不約而同把“圓”想象為“太陽”;閱卷老師每天要看成百的“太陽”,越看心情越不妙,其結果便可想而知了。為了不求個性素材大放光彩,但求各領風騷,有一點點與眾不同即可。
鑒于此,我們一定要摒棄僥幸思想,無用論,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素材的積累與閱讀,拓寬閱讀視野,準確記憶,多了解細節,多關注社會熱點,多觀察生活,多接近文學,多一些對背誦名句的理解,多一些個性化的積累,平時多一些素材運用的練筆。
二、素材與命題無法對接,讓人錯愕
萬事皆有備而無患(片斷):人們都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強調了先的重要性,但是假想如果沒有蟲子呢?早起的鳥兒吃什么?這就告訴我們要有“蟲子”這一前提的準備才會有為吃蟲子的早起的鳥,這才能體現出了“先”的優勢,否則就會導致后勁不足。反之,如果有了充分的準備及時是比別人慢了點也無大礙,蒙牛的崛起就是例子,都知道蒙牛是在伊利后注冊的,但蒙牛擁有比伊利更為強大的人才優勢,所以蒙牛呈現出后發制人的趨勢。所以,所謂“后發制人”“后來居上”是在做足了準備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的,否則全是空談。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比喻的說法,強調做任何事早做總比晚做好,而事實上作者觀點是萬事皆要有準備,不難看出這里說理牽強附會,且言語顯得羅嗦、拖沓。牛根生是最近作文閱讀課上積累的素材,學生迫切地要把它運用到作文中,這一點是可喜的。但是素材運用是為了充分證明觀點,蒙牛素材后發制人的準備部分分析明顯乏力,寫作重心發生偏移,細節還需要充實,如果在蒙牛為啥滯后,怎么蓄勢等方面再加工、提升,那么這則片斷就出彩了,升格后語段如下:
后來居上先要充分準備(與命題扭和、掛鉤)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強調做任何事早做總比晚做好。(迂回之術,先不強調后發制人,而是說早做的重要性)但如果“早起”僅僅是時間的領先,而沒有充分準備雄厚實力兜底,那早起的鳥兒也吃不到蟲。牛根生雖然算不上早起的“鳥兒”,因為東家伊利總裁打壓、刁難,迫使牛根生在重重圍剿下殺出一條血路,另立蒙牛門戶,在牛根生看來,早起不早起并不太重要,關鍵是要做好充分準備,要有遠大的戰略準備,要有永恒創業的思想準備,要有做大產業鏈的人才儲蓄,真因為先前這些準備工作做得充分,蒙牛才能后發制人,其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超越伊利成為全國第一。(例中有析,以析代例)所以,“后來居上”是先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之上實現的,否則后者永遠落后。
對策:素材的運用一定要大刀闊斧地刪除繁冗枝葉,其前提就是擊中材料的題旨,立足題旨,找準素材與題旨的對接點,鎖定素材的重點,進行無縫焊接。
三、觀點與素材的自相矛盾,落人笑柄
題目為后發怎能制人?(片斷):在你遠遠落后于他人的時候,是否還有后發制人的雄心和勇氣,你或許更多的會灰心,因為你看到他們正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歡欣鼓舞,想到自己還一事無成,心里的火苗眼看要熄滅,你覺得不能趕上他們,而你想的這一切都是無濟于事,你真正該做的看著自己的路,盯著自己的目標奮斗吧!總有一天你會做得比他們更優秀,這只是時間的問題,你看看……
聯系自身分析,這種我手寫我心自我解剖之舉值得褒揚,但很明顯作者寫作思路混亂,標題為問句,言外之意后發不能制人,而最后作者又強調奮進而起,何來的神力,顯得十分突兀,也與觀點自相矛盾,考場十分緊張,寫作時難免亂中出錯,但倘若略有籌劃,理清思路,這樣的失誤還是可以避免的。修改時可以緊緊鎖定“不要氣餒”,重點展開分析,蓄積能量轉化,可以用詩詞潤色,可以用排比句渲染等。升格后:
謀定而后動
“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鉆破亦在我。”我們也是這樣,應考壓力大,模擬成績不理想,都不必氣餒,要知道先聲奪人固然能獨領一時之風騷,但謀定而后動,面對挫折積極應對,也能讓我們的實力在不經意間蓄積,最終必將以猛獸吞狐、泰山壓卵之勢扶搖直上,縱橫間誰堪敵手!
對策:素材選定后,自己不妨利用草稿寫個簡略的提綱,提煉出幾個關鍵詞,明確寫作內容安排順序,寫作重點是什么,同時圓潤精彩的語言往往是作文上檔次的亮點之一,平時大家不妨要多做語言方面的修飾潤色訓練與積累。
四、素材重點定位偏移,難以服人
“先”的創新,“后”的突破(片斷):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敢為天下先,在當時毫無互聯網市場的中國先聲奪人,艱苦創辦了第一家網站,馬云看到了“先”的優勢,知道先下手為強,看到了互聯網的未來,于是“先”的優勢被馬云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馬云也知道“后”的道理,他經常鼓勵年輕人創業,讓年輕人實現超越,實現后來居上,一浪更比一浪強,于是在21世紀新浪、騰訊迅速崛起,后發制人實現了中國互聯網的全面繁榮,有了馬云的“先”才有騰訊的“后”,一先一后相輔相成,先敢于創新,后敢于突破,實現共同進步,一先一后的優勢讓事物更快發展。
馬云是備受學生青睞的素材,學生往往樂此不疲,但同樣素材面對不同的話題,其發力的重點往往并不相同,該片斷說馬云搶先機開創互聯網網站分析尚可,不過有些凸顯創新領先的細節著力不夠。“后”的突破分析明確偏移論述中心,沒有保持闡述對象的同一性,把重點放在騰訊的崛起,顯然與前面材料脫節。修改建議:標題可以更加緊湊地扣題,第一層次可以進一步充實,對馬云后來居上的素材要重新選用。升格后:
創新為“先”, 突破“后”助
唯有以創新為“先”,以突破為“后”,才能一路領跑市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敢為天下先”,在當時中國互聯網市場一片空白的語境下“先聲奪人”,創辦了中國黃頁,不到三年該網站就賺得500萬,馬云“先下手為強”,牢牢抓住互聯網的發展先機,捧到“敢為天下先”的第一桶金,把“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二者關系巧妙展開,表達到位,概述事例有材料意識強)
然而之后的馬云仍然居安思危,敏感地意識到要在互聯網市場一路領先必須不斷地突破與銳意進取,他瞄準互聯網產業界企業與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與他的團隊再度創業——開發了阿里巴巴網站,幫助企業帶來更多更有價值的國際訂單,馬云也因此成為首位登上《福布斯》雜志封面人物的大陸企業家。一時的“創新”領先已屬不易,而長期以來,一路領跑互聯網則更是難能可貴,馬云的成功離不開“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和“先下手為強”的搶占先機,更離不開日后的不斷挑戰與突破,沒有后來的銳意進取、持續地創新,馬云的事業就會停滯不前、后繼乏力。(扣住后的優勢展開,追因分析絲絲入扣)
對策:材料的重心就是命題的核心,素材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哪些該重點描摹,這里標尺就是命題的核心,當我們選準立意后,素材就要緊緊扣住觀點發力,做鞭辟入里、絲絲入扣的分析,理清事理邏輯分析因果、對比、主次,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用發展眼光解讀,從矛盾處剖析,用辯證思維解析。材料運用的觀點要三次顯現,開頭要亮出論點,材料中間要融入觀點,材料后面要回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