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農家書屋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面子工程,也不是短期就能見效的形象工程,它是需要國家在財政與文化上不斷給予扶持,社會不斷給予關注的一項長期文化工程。如何讓農家書屋真正惠及農村,成為農村的“文化糧倉”是當前農家書屋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
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經濟、文化的巨大差距,這種差距也對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何解決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這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2003年,原新聞出版總署提出建設農家書屋工程的設想。從2005年開始,農家書屋在一些省份試點,2007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按農家書屋工程的預期目標,其理應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素質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要求每個農家書屋配備1000冊以上的圖書,30種報刊以及相應的音像制品,到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的行政村。然而,實際調查卻發現農家書屋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
農家書屋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面子工程,也不是短期就能見效的形象工程,它是需要國家在財政與文化上不斷給予扶持,社會不斷給予關注的一項長期文化工程。如何讓農家書屋真正惠及農村,成為農村的“文化糧倉”,是當前農家書屋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
農家書屋的尷尬處境
當前,社會輿論普遍表示農家書屋面臨閑置的尷尬。筆者對成都市崇州15個村的農家書屋進行問卷調查,以剖析農家書屋的真實現狀。總的來看,農家書屋的尷尬處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農家書屋的知名度太低
調查發現,農民自身在書籍方面的投入相當有限。家庭書籍的缺乏,使得農家書屋理應成為一個最佳的閱讀地點。調查顯示,農家書屋在農村的知名度不高,仍然有接近70%的人不知道農家書屋的存在。農家書屋知名度低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農民普遍對讀書不感興趣,第二是村干部對村里的基礎文化設施的宣傳和利用不夠。
在知道農家書屋的這一部分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到農家書屋借過書,超過一半的人看書是租書或者自己從書店購買。在知道村里有圖書的農民當中,有近24.5%的人表示“經常借書”,另外75.5%的表示“從來不借”或“很少借”。
2. 村民普遍反映書太少,不能滿足農民需求
調查發現,大多農業出版社的圖書基本都集中在種植和養殖類,真正符合當地需要的書并不多。西南地區最大的書城西南書城,書架上適合農村市場的書籍很少。部分出版社如中國農業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了一些農技方面的圖書,且定價在3元—7元,但農民普遍反映不太實用,寧愿接受親朋好友的技術指導,也不愿意通過這些圖書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例如,某村圖書室書架上擺著《南南合作》等反映90年代國際關系而與農民群眾實際需求無關的書籍。到底什么樣的書才是農民需要的書,這個問題值得出版界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讀者的需求也增多。他們除了需要一些實用類書籍,還需要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圖書。而現在圖書市場上,針對農村的生活類、情感類等圖書相當少。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很多家庭也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市場上看到的兒童圖書裝幀精美,價格昂貴,出版社應考慮出版針對農村兒童的書。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兒童比較喜歡看文學、名人傳記、青春小說類的書籍,如《讀者》《萌芽》《淘氣包馬小跳》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就圖書的內容來說,城鄉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城市的小孩喜歡看的書,農村的孩子也同樣喜歡。小學生看作文書的比較多,這可能是因為小孩子處于學寫作文的年齡,所以,為了找寫好作文的快捷方式,買作文書會比較多一些。在市場上也經常看到一些《從此不怕寫作文》《50所名校滿分作文》等寫好作文的秘籍。初中生開始接觸一些文摘類雜志,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高中生開始喜歡看一些傳記類、勵志類的書籍。
3. 新媒體對傳統閱讀的影響
由于受歷史、經濟的影響,中國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他們平均看書識字能力遠遠低于城市水平。農民本來就不讀書,加之這幾年電視、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興起,更是導致農民的圖書閱讀率大幅下降。不過,“閱讀”的定義如果擴展為對電子讀物的閱讀,那么,圖書閱讀率的下降就沒有那么值得擔心。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每隔兩年開展一次國民閱讀傾向和文化消費現狀與發展趨勢調查。第1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8%,較2012年上升2.9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0.1%,較2012年上升9.8個百分點;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6.7%,較2012年上升0.4個百分點。在紙質圖書閱讀方面,2013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報紙和期刊閱讀量分別為70.85期(份)和5.51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與2012年相比,傳統紙質媒介中,2013年成年國民對圖書、報紙和期刊的接觸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新興媒介中,上網時長和手機閱讀的接觸時長呈增長趨勢;超過6成的讀者仍然傾向于紙質圖書的閱讀方式。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28.6%,規模達1.77億,城鄉網民規模的差距繼續縮小。目前看來,農村地區的網民規模仍然在持續增長。新的閱讀方式必然會對傳統的閱讀方式有一定的沖擊,出版精品圖書仍是各出版社的制勝之道。
如何讓農家書屋真正惠及于民?
農家書屋對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素質,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意義重大。如何解決農家書屋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讓農家書屋真正惠及農村,成為農村的“文化糧倉”和“精神糧倉”,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 不把農家書屋做成面子工程
農家書屋工程不應成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上級主管部門必須意識到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農村非常需要圖書、電子出版物,農家書屋的建設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忽視各地區農民的多元需求。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書,應根據各地情況來確定,而不是由專家、學者說了算。
農家書屋是新農村建設中的新鮮事物,新鮮事物被接受必須通過一定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必須讓農民知道農家書屋的存在。只有這樣,農家書屋才可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基層政府可以運用多種傳播方式,如口口相傳、廣播、告示等方式對農家書屋進行宣傳,以此增進農民對農家書屋的了解。
2. 不讓農家書屋成為擺設
調查發現,一些基層干部并沒有意識到建設農家書屋的意義。一些村雖然已經建立了農家書屋,但是平時很少開放,甚至有讀者前去借閱的時候,還遭到拒絕。所以,在建好農家書屋之后,要管理好農家書屋,更要利用好農家書屋,別讓農家書屋淪為擺設。如安排專人管理,明確管理職責,并以農家書屋圖書流動率、借閱率、閱讀周期等為依據,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管理部門、管理人員進行獎懲;建立定期更換圖書的長效機制,督促有關部門積極做好圖書的供應與更新工作,讓農民常有新書看、常有新書借,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農民汲取知識的課堂。
我們也可依托農家書屋開展讀書活動。如今,各地市都陸續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大部分農村已經開展“全民閱讀進家庭”、每村“一月一日一閱讀”、全民閱讀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是否真的有利于閱讀素養的提升,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基層政府可以利用農家書屋的場地和其他資料,開展全民讀書活動。
3. 重視兒童閱讀指導,提倡健康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都應關注的問題。家庭和學校應注意對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兒童期是各種習慣最容易養成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樹立了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那么,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閱讀情況,不要以為孩子在閱讀就是好事情,閱讀是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配合的。一方面關注孩子的閱讀傾向,一方面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閱讀習慣。調查發現,大多農村書屋擺放很多恐怖、色情小說,很多家長也沒有對兒童閱讀進行監管。尤其是一些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平時的生活由爺爺奶奶等長輩照看,長輩以為孩子在認真讀書,卻并不知道孩子讀的是什么書。因此,家長要重視兒童的閱讀指導,引導孩子閱讀有價值的圖書。
4. 提升農村的媒介素養
目前,媒介素養教育并沒有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尤其是最近幾年,新媒體在農村的發展迅速,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過于迷戀。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青少年應是其中的重點教育對象。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對很多新媒介都很感興趣,都有想嘗試的欲望。但是,他們并沒有太大能力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媒介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更好地發揮新媒介的作用。因此,對農村地區的青少年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農家書屋要多提供此方面的書籍,滿足農村對新媒介的需要。在培養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時,應注意發揮兒童的主體性,讓兒童通過媒介說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式會更有利于媒介素養的提升。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推進全國的新農村建設,必須意識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 “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哪個文明都不能放松。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