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農業的復雜性是許多人所不知的。不僅需要你對行業深入摸底,更需要冷靜思考:哪些環節是必須搞清楚的?哪些難題要找到解決辦法?
不得不再次提及佳沃集團。
做電腦出身的聯想,原本對農業一無所知。據說經過3年的研究以后,佳沃決定從水果和茶葉切入,從而進行市場的戰略布局。可進去之后,卻接二連三地碰到“陷阱”:
“第一年,氣溫比預計的熱得早,早開花了。第二年,把早開花準備好了,結果趕上倒春寒,有一片田生了蟲災,沒準備好應對,非常狼狽,幾百噸果子只能倒掉。”
佳沃集團總裁陳紹鵬描述的這種場景,就是他們最初做農業的真實寫照。
對于中國農業,能有一批高素質、有科學文化背景、有現代管理經驗、有投資經驗的人加入進來,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個產業的復雜性是為許多“新農人”所不知的。一步棋走不好,滿盤皆輸。
認識行業本質
筆者:很多人進去以后才發現,原來做農業不是這么回事。究竟該以什么心態對待農業?
艾格農業咨詢總裁黃德鈞:農業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行業。你要想賺快錢、賺大錢,那你就不要選擇這個行業。如果想長期在這個領域里做下去,它就不是一場突擊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對農業還是有指導意義的。
筆者:煤老板挖煤礦可以賺錢,但是投資農業就不一定成功。這是為什么?
三全食品董事長陳澤民:做農業一定要專業化,一定要有專門的人才管理。無論是種地還是養豬,都必須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必須要講科學,用專業化技術來指導。
選擇切入的領域
筆者:現在很多“新農人”想做農業,他可能有點資金,但是沒有經驗,從哪一塊進入比較靠譜一些?
艾格農業咨詢總裁黃德鈞:對非農產業的中小企業來說,從流通環節進入相對容易。因為中國農業在流通環節還特別落后,可以產生一些機會。當然,這個機會不僅僅限于電商。
筆者:都說可以用工業化方式去做農業。那如果工業企業去做,應該具備什么條件或者優勢,可以快速“入道”?
信達資本總經理肖林:可以從產業鏈的角度去切入。比如:企業原來是做食品加工的,現在為了保證原料的供應,可以向養殖或者種植領域去延伸產業鏈。雙匯收購美國養豬巨頭正基于此。
另一種情況是佳沃集團。聯想不是完全的外行,它也做產業投資,并且去真正經營企業。其優勢就是品牌和銷售渠道。比如:佳沃通過收購一個藍莓企業,而這個企業對渠道和市場的掌控比較弱,那么收購以后正好是一個很好的嫁接。
尋找適合的模式
筆者:現在農業領域興起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您認為哪種模式好?怎樣去尋找一個好的模式?
信達資本總經理肖林:很難說哪種更好,但最后的判斷標準,第一是能不能生產出消費者認可的好產品;第二就是你這個模式能不能賺到錢。一個企業如果找到一個好的模式,那么這個模式還要與它的管理團隊和它的能力相匹配。
比如,如果是種植環節,是選擇大農場模式好,還是跟農戶簽約的模式好?在中國,不同地區都會不一樣。東北地區,肯定是大農場模式好,因為那里的環境適合這么做,但要到西南丘陵地區,就沒法做集約化的大規模種植。
以工業標準做產品
筆者:李克強總理曾經提出“把田間地頭作為工業化生產第一車間,實行標準化生產”。為何農產品要進行標準化?又何以做到?
艾格農業咨詢總裁黃德鈞:原料供應的非標準化是中國農業的突出問題。但是,企業要做產品,必然需要質量恒定。以核桃加工為例,為什么很多廠家愿意用美國產的核桃?原因在于它的分級非常細,連核桃殼的厚度、大小都很標準,特別容易進行機械化加工。而中國的核桃卻是大大小小,品種也不一樣,機械化加工的難度就很大。
福來品牌顧問董事長婁向鵬:農產品的標準化是相對的,但要在每個環節、每個流程上實現標準化卻很難。不過,現在佳沃就在干這個事情,它將IT的觀念、技術、經驗引入到農業領域,比如藍莓的158個關鍵環節,全部把它規范化,把每個關鍵要素模板化,然后又通過IT的技術,比如條形碼掃描一下,你就可以看到這一盒藍莓來自哪個農場,可以看到農場的動態管理過程。
品牌增值的學問
筆者:電子商務把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橙子賣火了,這就是“褚橙”。但是,這種方式只是解決了“賣”的問題嗎?
福來品牌營銷顧問董事長婁向鵬:讓一個好產品賣到好價錢的過程,其實就是品牌增值的過程。當一個農產品變成一個商品,變成一個品牌消費品,就實現了品牌的價值化。以“褚橙”為例,因為褚時健的緣故,當他來生產和代言橙子的時候,用戶是極其信任的,并且愿意追捧它和為此埋單。如果褚橙沒有這個品牌故事,作為云南的一種橙子,它可能與當地農民種的橙子是一個價錢,而今天能夠賣到高價錢,它等于實現了價值化。
與互聯網無縫對接
筆者:電子商務使農產品快速實現了從田間到消費終端的流通,也真正讓農民受益。但是,在完成“賣”的同時,如何解決庫存問題?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專家陳亮:現在很多企業嘗試用電商的方式,進行訂單式銷售。天貓做預售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庫存。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就需要把訂單周期延長,最好能延長半年至以上。也就說在播種之前如果就有訂單的話,那么他的種植就更有目的性。這個問題在貴州當地的茶園,就得到了出色的印證。
筆者:農產品電商是大勢所趨,但據說目前生鮮電商幾乎沒有賺錢的。農產品電商物流成本較高,如何解決投入產出的問題?
阿里巴巴研究中心專家陳亮:這個問題要因產品而異。如果你做的是大宗產品如小米、黃豆,確實不容易取得很高的利潤率。但如果你是做生態產品,比如土豬肉或者特種蔬菜,它是一種相對稀缺的,很難從市場上買到的產品,利潤率就非常高。舉例說,在淘寶網上賣地方特產,可以比原產地賣得貴,因為他解決了消費者在本地買不到的問題。所以,對產品的選擇就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破解“人才缺口”
筆者:都說農業領域不缺錢,但缺人。做農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文良:不光懂得經營管理,還得懂得技術,更重要的是懂得人的管理,農業企業應該是專業化的公司。除此之外,如果從投資的角度看,做農業一定要先懂市場,并帶著市場化思維解決問題。
筆者:在農業企業里,如何破解“人才難”的困境?
壹號土豬董事長陳生:與其辛苦去外面招人,還不如自己培養。沒辦法,農業大學沒有教怎么賣豬肉。我們這個行業一開始的時候沒個標準,都是師父帶徒弟給帶出來的,所以也積累了很多經驗。2010年,壹號土豬成立了一所“屠夫學校”,招收的70%以上都是大學生,甚至還有海歸,他們從這里學習豬肉分割、銷售、管理、禮儀等多種技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