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舒馨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也有可能叫特侖特,但這特侖特實際上是“躲”在農村中小超市里的山寨貨。筆者調查發現,許多人熟悉的名牌產品正被喬裝打扮的山寨產品仿冒。近年來,假冒品牌商品在城市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后,開始轉向農村市場。不過,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這些山寨貨正逐漸成為整治的重點。
傍名牌產品涌向農村
納愛斯、七匹狼、金利來、美的、張小泉……在農村,這些名牌被“傍”的現象非常普遍。被傍產品的種類幾乎涵蓋所有日常生活品,尤其是洗衣粉、肥皂、電水壺、餐巾紙等常用品,山寨現象更是嚴重。
前不久,筆者走訪山東省煙臺市的部分農貿市場以及農村的一些便利店、小型超市、路邊攤時,時常能看到山寨貨的身影。這些山寨貨不是傍名牌、打擦邊球就是貼上假標簽,像“康帥傅方便面”“娃恰恰”“旺子牛奶”等山寨食品,從包裝上看與正版商品十分相似,很不容易辨認,但價格只有正品的一半左右,因此賣得特別火。
筆者近日從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近3年來,該市兩級法院受理的以中小超市業主為被告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2011年為67件,今年前5個月,數量就高達295件。
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楊迪虎告訴筆者,從侵權的具體情形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標有與注冊商標相同標識的同類商品,即完全克隆名牌的假冒商品,侵權商品上所標的注冊商標、廠名、廠址等都與正品標注完全一致,商品外觀在視覺上也沒有顯著差別,與正品的相似度極高,比如太太樂雞精、雕牌洗衣粉、紅雙喜羽毛球和乒乓球拍都出現過假冒商品;另一類是銷售標有與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容易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的相同或類似商品,像“六神”花露水,市場上就出現了“雅絮大六神”花露水、“蛇膽冰爽六神丸”花露水,這些山寨貨的包裝、裝潢和正品很相似,且突出使用與正品商標字體近似的“六神”二字,其余字都較小,對商標形成了視覺覆蓋。
農村市場成企業打假重點
楊迪虎介紹說,農村中小超市之所以成為知識產權侵權的高發區,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區域的總體消費水平不高,對假冒商品缺乏基本的防護意識與辨別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中小超市受資金所限,經營規模較小,多數超市業主的自身素質也不高,除了對假貨缺乏辨別能力外,個別經營者甚至抱著僥幸心理,為牟取不當利益,明知是假冒產品卻仍進貨銷售。
筆者調查發現,農村中小超市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訴訟比較集中,多為關聯案件,同一權利人同時起訴同一縣(區)市的十幾家、幾十家超市的現象比較普遍,同一超市因銷售多種侵權商品而多次被訴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由此產生的系列案件較多。
據了解,在浙江省嘉興市中院2011年受理的中小超市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系列案件數為32件,所占比例為91.4%;2012年系列案件數為37件,所占比例為92.5%;2013年系列案件數為 36件,所占比例為94.7%。
筆者發現,關聯案件的大量涌現,是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意識提高,為降低成本而批量維權的結果。權利人往往委托律師事務所或專門的調查公司進行調查取證,然后在一個省甚至全國開展統一的打假行動。
這些獲利豐厚的山寨產品,究竟從何而來呢?“一般有人送貨上門,低價推銷,因為進價比正品便宜得多,嘗過后覺得沒太大問題,商家看有利可圖,就不管質量和是否涉嫌侵權問題,跟對方達成交易,之后,廠家每天按時送貨上門即可。”開超市多年的王先生說,因為廠家送貨比較隱蔽小心,業務員也不會多透露什么信息,所以很多時候,商家也不知道廠家的地址。一家知名企業老總表示,制售假冒商品的生產窩點一般比較隱蔽,所以被侵權企業現在大都調整了打假策略,將目標下移到終端銷售商戶。因為只要能夠有效制止零售商的售假行為,遏制售假的需求來源,假貨生產就自然會慢慢失去市場。
在很多知名企業看來,盡管這種維權方式被業內戲稱為“大象踩螞蟻”,但在針對制假窩點和批發商的源頭打假難度過大的情況下,這種無奈之舉既可以從終端銷售商處順藤摸瓜,找到假貨來源,還可以通過訴訟讓終端銷售商樹立正品意識,讓與之密切關聯的消費者警醒,從而遏制假冒產品的市場需求。
中小超市應負審查義務
楊迪虎表示,對中小型超市而言,首先,應把好進貨關,從正規渠道進貨,減少購進侵權產品的幾率;其次,應把好審查關,貨物到店后應該及時查驗,看是否有明顯侵權的產品,對于真偽不明的,可以要求供貨商出具有關的權利憑證,或者出具侵權承諾書,以便今后萬一被追究責任時,可以進行抗辯、追償;第三,應把好證據關,在實踐中,侵權產品多種多樣,中小超市業主可能審查能力有限,難免有漏網之魚混入超市,這就要求在進貨時及時向供貨商索要相關憑證并保存下來。《商標法》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保存下這些證據日后會有所幫助。
嘉興中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帥國珍介紹說,對于藥品、保健食品、煙化爆竹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產品,法律法規對生產者、銷售者有強制性的嚴格要求,銷售者在進貨時不但要向供貨方索取銷售憑證,還應當對供貨方的營業執照、生產經營許可證、商品認證標志、檢驗報告和合格證書等相關資質進行審查。如銷售者未盡到上述義務,在訴訟中主張合法來源的抗辯就較難成立。
制假售假者除了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外,情節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2011年至今年5月,嘉興中院受理的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達215件,共有396人因制售假冒商品而受到處罰。筆者了解到,如今在民事訴訟中,賠償額度也在不斷加大,懲罰性賠償是新《商標法》新增加的內容,中小超市銷售假冒商品,賠償額度已從前幾年的兩三千元提高到了萬元左右,個別案件賠償數額甚至達到了數萬元。
楊迪虎表示,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對農村小超市、小賣部銷售的商品種類、品牌、質量開展經常性檢查,對批發市場、商貿城、集散地、物流配送等場所進行重點監管,強化對侵犯商標專用權刑事犯罪案件的偵查、起訴、審理活動與行政執法的銜接。
提醒
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意識須提高
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楊迪虎表示,對于企業而言,應學會“擁有權利”。樹立品牌意識,對于自己的商品標識及時通過申請商標等方式獲得保護,防止他人不當搶注;學會“使用權利”。商標的生命在于使用,根據法律規定,連續3年不使用的商標將面臨被撤銷的風險。企業應當有意識地加強商標的宣傳,商標知名度的高低與商標的保護強弱成正比;學會 “保護權利”。當發現商標權被侵害時,及時向對方主張權利,可以通過自行協商,也可以向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舉報,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途徑主張權利。
莫存僥幸心理銷售假冒商品
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楊迪虎提醒農村中小超市業主:在經營中,應進一步加強法制觀念,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守法經營。切莫抱著僥幸心理銷售假冒商品,以免暫時獲了小利,到頭來賠了大錢,甚至遭受牢獄之災。
(摘自《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