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桃之
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蓬勃向上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區位優勢,通州區傳統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得天獨厚。自20世紀90年代,通州區在城郊型農業基礎上積極開展了都市農業發展的探索。現今,通州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蓬勃興旺,前景向好,不僅有一定規模的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傳統種植,還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重點突出首都“菜籃子”工程建設,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通州農業一直著力實施設施化、標準化、特色區域化農產品生產,重點推進了優質蔬菜規模化發展、食用菌產業提升、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和畜禽健康養殖等工程。蔬菜面積一直穩定在1.2萬公頃,其中設施農業0.5萬多公頃,蔬菜年總產量達80萬噸;生豬、家禽及其他畜牧產量穩定增長,年出欄生豬穩定在45萬頭,禽肉600萬只,禽蛋生產1.5萬噸,奶牛存欄1.2萬頭,生鮮乳產量5.5萬噸;高效生態漁業得到大力發展,新建改建12個規模水產養殖基地。在增強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同時,全區以推進“三品一標”工作為重點,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目前,全區已有87個基地的176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3個基地的17個產品獲得綠色農產品認證,有15個基地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已覆蓋全區97%以上的農產品。創建了“西集好農夫”大櫻桃、“金娃娃”鮮豬肉、“永旺”山藥等50多個農產品名優品牌。
“菜籃子”工程建設專業高效,特色發展
通州區以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為目標,以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切入點,以產業帶、產業群、專業村、高效點為建設重點,又快又好發展,推進了“菜籃子”工程建設。引進新優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品種豐富,數量充足,質量安全,使通州成為了名符其實的首都“菜籃子”商品主要供應地。
一是蔬菜規模化生產區,已經初步建成了以宋莊、潞城、西集和漷縣等鄉鎮為重要區域的優質蔬菜規模化生產區, 形成了以漷縣鎮徐官屯為核心的萬畝生菜專業生產,年產生菜6萬噸;以于家務果村為核心的萬畝芹菜生產,年產優質芹菜 7 500噸;以及以永樂店鎮大務村為核心的果菜專業生產區,以潞城鎮八各莊為核心的葉菜生產區,以張家灣鎮陸辛莊為核心的水生菜生產區。通過示范推廣成熟的新品種、新技術,帶動培養重點生產基地和骨干農民,全面提升設施蔬菜生產能力,從而推動蔬菜產業發展。
二是食用菌產業生產區,建成了以永樂店、漷縣和馬駒橋等鄉鎮為區域的食用菌產業生產區,以發展農產品工廠化生產為主要特色,建設“一帶兩園三個中心”。一帶是孔興路食用菌產業帶,包括孔莊、陳新莊等八個村;兩個園區及食用菌主題公園和低碳型高效生產示范園;三個中心即菌種與配套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大宗菇和中高檔類菌棒生產中心。僅永樂店鎮2013年就已建成的林地棚室面積達到267公頃,年產杏鮑菇、白靈菇、金針菇等食用菌1.8萬多噸。
三是水產養殖示范園產區,建成了以臺湖、張家灣和西集等鄉鎮區域的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園產區,建立了觀賞魚、食用魚良種繁育、科技試驗示范和科技服務三大體系。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做好水產品監、檢測工作,加大水產養殖環節監測力度,確保不發生重大水生動物疫情。2013年,通州區觀賞魚養殖水面約418公頃,年產量2.5億尾,產值1億元。已建成食用魚養殖水面67公頃,年產鯉魚、草魚等2 655噸。
四是畜禽養殖示范生產區,建成了以潞城、西集、永樂店、宋莊和梨園等鄉鎮區域的畜禽健康養殖示范生產區,突出生態、效益理念、穩定發展養殖業,對原有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進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改造,全面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降低動物疫病發生的風險,保障首都人民肉、蛋、奶的有效供給。
五是設施農業集中生產區,建成了以永樂店、于家務、馬駒橋、西集等區域的設施農業生產區,發展設施蔬菜,建設工廠化育苗、蔬菜標準園、蔬菜出口加工基地和食用菌產業基地。利用蔬菜集約化育苗場建設項目優勢,推進集約化育苗程,培育引導育苗場進行市場化運營,促進自身健康發展。西集鎮育苗場是連棟溫室加日光溫室,育苗面積達到1800平方米,每年繁育各類優質種苗400萬株,于家務的育苗場是半地下的日光溫室,面積1500平方米,以繁育葉類蔬菜種苗為主,每年繁育芹菜、生菜、番茄、西蘭花等種苗500萬株。全區集約化育苗1000萬株,除滿足本地蔬菜生產需要外,還供應河北壩上地區蔬菜生產需要。
從農產品種植栽培的源頭入手,綠色防控
通州區農委副主任朗德峰說:“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種出來的,而不是管出來的。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最重要的是從農產品的種植栽培技術入手,從根本上抓起。”首先,通州區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以集體組織為主,企業或合作社的專業標準和集約化的生產程度高,生產主體以質量求生存的要求更加迫切,技術資金投入多且手段相對完善,以技術提高生產品質,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其次,“菜籃子”工程的工廠化育苗基礎工作扎實,機械化育苗程度高,病弱苗少,而采用機械化栽苗機栽植,不僅提高生產功效,還解決了人工栽苗弊端,栽苗質量好,苗純苗壯作物自然生長得好。第三,設施農業改變了種植方式,利用夏季不能棚內生產的空當,注重對土壤和棚室進行消毒處理,以達到滅殺蟲卵病菌之目的。如果一旦發生了病害,區鎮農技推廣部門的綠色生態防控措施首先被實施,即利用生物和物理方法及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達到降低病蟲害暴發的幾率。
通州區近年重點實施了設施蔬菜高產高效示范點建設工作, 在全區范圍建立31個高產高效示范點,以市、區專家及農民“專家”為技術依托,結合生產實際制定高產高效技術方案,并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示范點包括防蟲網、遮陽網、黃板、生物農藥以及優質種苗在內的多種物化補貼。在作物生產的關鍵時期,聘請專家進行田間技術指導。推廣實施了10余項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雙網覆蓋、黃(藍)板誘殺、燈光誘殺、性誘劑、二氧化碳吊袋施肥、落蔓夾、防折環、膜下滴(暗)灌、重力滴灌、嫁接、生物農藥以及精準施藥等。通州區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從種植栽培技術入手,全程實行綠色防控,是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舉措。
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追溯管理
首先,通州區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2013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全面啟動,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蔬菜等種植業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杜絕使用五種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違法行為。突出查處了在蔬菜用藥中非法添加未登記農藥的問題,積極推進農藥經營者名錄管理。突出查處違規使用抗菌藥問題,規范獸用抗菌藥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突出查處魚苗違規使用孔雀石綠等行為,并且注重防止反彈現象的發生。
其次,加強和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建設。通州區針對鄉鎮是農產品生產源頭把關和質量控制最前沿陣地的現實,確保“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儀器設備、有經費”目標落實到位。完善農業標準化基地長效監管與考核評價機制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基地的分級動態管理,擴大優級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數量,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的整體水平。
第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構建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通過明確人員、建章立制、規范用藥、開展自檢自測等手段,構建生產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源頭控制與保障能力。
第四,加快推進區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以現有檢測能力為基礎,加快全區各農產品質量綜合檢測站建設,為肉蛋菜奶魚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提供技術支撐。推進現有檢測單位規范化管理,規范抽樣檢測程序,加大檢測人員培訓,提升檢測能力和水平,發揮檢測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應有的作用。
2013年全年檢測樣本量超過了5萬個。在對全區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檢測中,合格率達100%。通州區從農產品生產源頭入手,強調走區域化生產的品牌發展之路,廣泛推行安全生產新技術,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強化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構建農產品追溯管理統一模式,“安全農業”水平穩步提高,強有力地保障了首都人民綠色無公害食品肉、菜、蛋、奶的有效供給。到“十二五”末,“菜籃子”產品將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量翻一番,菜籃子主要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100%。通州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結構更加合理,優勢產業更加突出,產業鏈條更加完善,市場保障能力更強,農民增收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