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華

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并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隨著土地流轉的進度加快,農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興起。但作為農業的新生經營主體,涉農金融傳統的信貸運作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金融需求出現了新變化。
農戶傳統的信貸需求明顯減弱。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的春耕備耕貸款明顯減少,農戶絕大多數可以自籌資金購買種子、農藥和化肥,不需要銀行貸款。與之相對的是,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需求額度加大。由于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多在200畝以上,有的已達到幾千畝,信貸需求額度大幅增加,少則十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但目前農村金融受諸多因素制約,滿足率仍然較低。
貸款期限延長。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于購買農機具、整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貸款需要較長期限,特別是經營林木、果業和林下經濟的家庭農場貸款期限則會更長一些,短期貸款難以滿足生產周期的實際需求。
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銀行為其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支付結算等綜合性服務。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希望銀行拓寬抵質押擔保物范圍,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滿足其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需求。
這些新變化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2014年2月,人民銀行總行出臺了《關于做好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其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合理確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率水平和額度,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拓寬抵質押擔保物范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家庭農場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更有利于解決農村人口轉移后的土地經營問題。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宅基地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發展。涉農金融機構、信用擔保機構及相關中介機構與保險(放心保)公司要進一步加強合作,以家庭農場的訂單和保單作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的金融產品,采取“一次授信、分期使用、封閉管理”的信貸模式發放貸款。
由于農村金融機構代理部分政策性支農業務,國家應在稅收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和補貼。人民銀行也應給予其更多的優惠再貸款,解決支農資金不足和成本過高的問題。農發行要加大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持續發展,發揮好政策性銀行的主導作用。
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通過建立諸如農業風險基金等專項基金和開展農業保險工作,對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損失的農業主體給予適當補償,解除農業投資者的后顧之憂,增強他們增加農業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從縣域視角看,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應強化縣域信貸政策引導,促進大額信貸與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對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央行和銀監會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將家庭農場列入信貸扶持對象,創造性地制定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政策,在資金投入上給予政策傾斜。
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縣域農業產業化布局,優化網點建設,不斷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讓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更實惠和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