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謹鍵
[摘 要]紀實影片(factual)是通過講述真實事件、利用各種拍攝手段以還原逼真場景的電影類型,紀實影片涵蓋了戰爭、政治、情感、自然等多方面題材,為觀眾展現了不一樣的體驗和視角。2008年,《拆彈部隊》憑借其真實而又刺激的故事和逼真的攝影效果等原因奪得奧斯卡多項金獎,紀實影片的魅力從而被體現。紀實影片反映了觀眾的心理期待與視野,也向觀眾展現了真實與藝術相結合的影視效果,被廣大觀眾所關注,因此,對于該類影片拍攝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拆彈部隊》 拍攝手法 紀實風格 藝術特色
一、紀實影片《拆彈部隊》概述
美軍侵入伊拉克后,B連的拆彈小隊在巴格達執行任務中,隊長意外犧牲,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被調入陸軍亡命連拆彈組。詹姆斯是個奇怪的人,他絲毫不畏懼自己的死亡,根本不遵守作業程序,總是單槍匹馬地去拆除炸彈,甚至為了行動方便,不惜一次次地冒著危險脫掉拆彈服。拆彈組另兩人,負責聯絡的士官桑波恩和負責掩護的特種兵歐文對意氣用事的威廉姆斯相當反感。但在聯合國大樓的拆彈行動中,抗拒命令強行拆彈的威廉姆斯卻得到上校瑞德的贊賞。緊接著,在離任務結束的幾十天里,拆彈小隊一起經歷了許多生死事件,其中包括與英國雇傭兵一起對峙伊拉克反政府武裝、隨軍心理醫生死亡、油罐車爆炸、人體炸彈等,任務結束后的詹姆斯仍舊義無反顧地繼續了自己的拆彈生涯。
該片獲得第82屆奧斯卡獎的9項提名,其中包括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內的重要獎項提名,該片的導演更是奧斯卡獎設立以來第四位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女性導演。并且在第6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桑塔巴巴拉電影節、第三屆休斯敦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等多家電影節上奪得頭牌,并被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十大最佳電影。
《拆彈部隊》有著獨立電影的敘述散漫的風格,影片的故事結構十分隨意,既展現了拆彈小組執行任務時的勇敢,也表現了士兵個體在戰爭中的心理變化,展現了反戰的情緒。但是電影的主題又從開篇便已列出:“在戰斗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影片反映了戰爭的宏觀主題,也展現了美國人獨有的戰爭心理,源于真實故事的改編與力求紀實的拍攝手法更是給予了電影強烈的說服力與吸引力。
二、紀實影片的紀實要素
紀實影片中,真實的效果是一個十分考驗制作團隊的環節,它并非自然而然地可以實現,而是要通過種種手段并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的。在紀實影片中,若想達到真實的效果,則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現實、敘事與影像的時空錯位與矛盾
紀實影片一般是根據已發生的真實故事而改編拍攝的,這就造成了許多矛盾之處。首先從技術方面來說,已發生事件的連續性無法被百分百的記錄和還原,記錄工具有著無法延續的特性,這使得現實故事與紀實影像無法同步。例如拍攝一個人一天的生活,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拍攝還原其24小時不間斷的現實生活,因為一方面我們的技術無法滿足無限制記錄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點滴不漏、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事件發生發展的所有過程。
其次,紀實影像有著記錄者在場與不在場之間的矛盾,這會影響紀實的真實性。并且即使在現場,記錄人員也未必可以完全并且客觀地掌握整個事件和把握其中的必然聯系。但是紀實影片仍舊需要建立這種現場感和臨場感,以求達到真實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怎樣真切地建立臨場感,都無法徹底實現影像時空與物理時空的重疊或等同。例如在《拆彈部隊》中,主人公是影片中出現的一個叫“詹姆斯”的銀幕形象,而主人公的扮演者則是一位演員。因此在影片中,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角色,還是一個以自身形象自己扮演自己的人,因而,“‘真正的詹姆斯與攝影機的關系成為它自身真實、攝影機真實、被拍攝的真實、膠片上的真實和影片中真實的一部分”①,而這些“真實”之間,并不具備完全相同的性質與意義。
(二)、觀察角度與立場不同的影響
作為事件的旁觀者,我們會由于角度和立場的不同從而對客觀事件有著不同的看法與理解,甚至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紀實影片中,導演,也就是記錄者的表述方式與記錄風格的不同也會對影片產生十分強烈的影響以至于影響到事件的性質。作為反映伊美戰爭的《拆彈部隊》,有著強烈的主觀角度,立場和導演的創作主題都對影片的性質產生了影響——一方面,它有著美國主旋律電影的嫌疑;另一方面,在主題上,《拆彈部隊》不僅反戰思想不夠強烈,甚至有著對好戰人士的解讀。這些問題對于紀實影片的事件客觀性起著重要的影響,它也決定了影片傳播的思想主題。
(三)、視聽語言的創作的影響
影片攝制過程中鏡頭的選擇與運用、剪輯制作、音響配置等,都會影響到紀實影片的敘事風格。一旦進入攝制階段,攝像師鏡頭的選擇就已經融入了導演出于表達需要而預設的對事件的內容及形式的選擇,同時也表現了攝像師本人獨特的審美趣味。作為影視藝術,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影片主創人員所拍攝到或者是其所愿意讓我們看到的影像,因此在影像素材的選擇上,編導者不僅僅有藝術上的考慮,同時也夾雜了其意識形態、審美情趣、宗教意識、倫理觀念等諸種要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所有這一切,最終將通過攝影機的鏡頭體現出來。
在電影拍攝創作過程中,攝影鏡頭隨不同鏡頭變化而形成的光線明暗的變化、色彩濃淡對比的變化、構圖取舍的變化(例如銀幕畫面上的影像形狀、輪廓、結構、色彩、明暗、情調等),受光的作用和影響,能夠使我們從生理上的視覺直觀轉入形象思維的心理感應。并且在影片中,色彩不僅僅代表了感覺和心理,還富有極強的象征含義。這些在攝影中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受眾的審美判斷,激發其不同的情感。
除了前中期拍攝,剪輯師的后期工作也非常重要,例如《拆彈部隊》中有著突然性的快節奏剪輯部分,電影中的快節奏剪輯可以大大的擴展或壓縮時間和空間,運用一系列鏡頭表達一種情緒,也可使他們彼此相互沖擊。電影中快節奏的剪輯也為影片的連續性提供了緊湊感。連續性的緊湊感使電影中的敘事更為流暢,更為真實。endprint
同樣,音樂的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因之在客觀上也就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隱或顯地影響到事件的性質。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被拍攝對象也會成為影響紀實的重要因素。一個被拍攝對象,當他面對攝像機鏡頭時,有可能“怯鏡”或激發出其“表演欲”,甚或被拍攝對象不愿表現出自己的真實狀態,這樣就會使其脫離開日常的生活狀態而進入到一種假定狀態,這會造成被拍攝對象心態或表情的不真實,因而也就影響到了影片對真實狀態的記錄。
以上特質決定了紀實影片的“紀實”,它既不能呈現“現實”,更無法復原“真實”,而僅僅是通過攝影機的鏡頭記錄和實現對現實物理時空的再現與重構,從而為我們營構出“真實”或讓觀眾逐漸接近“真實”。它可以無限地向“現實”靠攏,但卻永遠無法實現“現實”;它永遠在向“真實”邁進,但卻永遠無法到達“真實”。這也許是紀實影片的宿命,更是紀實影片魅力之所在,因為它所展示與呈現的,不僅僅是現實的“真實”,更是對“真實”的詩意呈現和睿智思考。
三、《拆彈部隊》紀實風格與藝術特點
(一)、攝影手法
1、手持攝影。正如許多紀實電影一般,《拆彈部隊》也在拍攝中大量使用了手持攝影的攝影方式,肩扛攝影機的畫面抖動的特點給予了人們強烈的視覺真實感的體驗。在影片中,隨著士兵的動作,鏡頭也有著強烈的晃動,這種拍攝手法給予了觀眾現場拍攝記錄的錯覺。紀實影片有著偽紀錄片之稱,為了達到紀錄片的臨場感,手持攝影的運用必不可免,現場感極強的抖動畫面在感官上給予了人們強烈的刺激。
手持攝影使用一種比較輕便、易于徒手操作的攝影機,也指一種電影拍攝方法,為了表現紀實風格而經常使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例如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就有戰地攝影師手持16MM膠片機跟隨記錄,這種搖晃、不穩定且粗糙的畫面強烈突顯了戰地的現場感與真實感。《拆彈部隊》在影片之初,抖動的畫面配合著DV效果的粗糙感,一開始便給予了觀眾真實的紀錄片感受。從00:36到2:00分鐘的鏡頭,幾乎全是手持拍攝,畫面搖晃不穩定,構圖也有些雜亂甚至不完整,每一個鏡頭的停留都基本不超過3秒鐘——從逃跑的人群“晃”到戒嚴的士兵再到趕來的裝甲車,一幅幅短暫瑣碎的畫面自然地拼接成一段現場畫面,不像是在看電影,而像是一個戰地攝影師用手中的DV記錄下了真實發生的一瞬間。
2、變焦拍攝。影片中先出現桑伯恩的近景,2秒鐘的觀察到舉槍,然后瞬間切換到瞄準鏡中當地男子的臉部特寫,晃動持續3秒,再切回近景放下槍。在某些情況下,鏡頭模仿地是拆彈隊員的目光,當詹姆斯拆彈時,其他隊員必須密切注意周圍環境的變化,他們的目光必須時刻變換,迅速轉移。這樣的鏡頭(目光)背后是戰場上人物的心理狀態。
又例如在55秒開始時,桑伯恩等人在沙漠與雇傭兵遭到偷襲,他們和伊拉克反政府武裝的對峙的場景中,多次用到變焦鏡頭。
這種變焦鏡頭不僅能交代環境位置,還能給予人環境的嚴肅緊張的感受,并且通過變焦鏡頭配以瞄準的主觀鏡頭,帶給觀眾更加真實的戰爭體驗感。
導演將這樣的鏡頭擴大至整部電影,不僅是拆彈過程中,還有隊員們在軍營里休息時,甚至詹姆斯和賣 DVD 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時,用的也是這種高度變化的短鏡頭。這樣的運用,其心理效果是驚人的。戰場的緊張感已經退至其次了,這樣的鏡頭和剪輯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狀態,他們無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視事物了,他們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轉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連續的,他們無法對周圍的存在產生整體感。
變焦手法拍攝展現的畫面十分符合人們往遠處眺望的生理反應,這更加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并且通過變焦鏡頭也帶給觀眾強烈的角色體驗感,作為戰爭題材的商業性質的影片,這種強烈的角色體驗感與刺激感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存在。變焦拍攝手法賦予了影片更多的內涵與感官刺激。
3、主觀視角。影片中多次運用主觀拍攝手法為觀眾展現出角色的視角,這種主觀拍攝有助于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并且能夠更細致地羅列出人物所在環境的情況。主觀拍攝手法在紀實影片中的運用十分冒險,如果鏡頭穿插較為合理可以有助于建立臨場感,但是一旦有所失誤,則會出現邏輯性錯誤,影響影片的真實感。
在《拆彈部隊》中,導演使用了許多主觀鏡頭,幾乎每個角色都有主觀鏡頭的表達,特別是主人公在拆彈作業時的主觀視角表達。
同樣是一片堆滿雜物垃圾的空地,從攝影師的主觀視角拍攝的畫面就遠沒有從拆彈隊員主觀視角(防爆服)中拍攝的畫面具有真實感。
《拆彈部隊》的主題比較散漫,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十分龐大,其中表現士兵的心理體驗是比較主要的主題之一,因此在影片中,主角色彩并不強烈,導演給予每個角色比較細致的描述。力求通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展現出更多的人文主題。主觀拍攝手法的運用幫助導演更加細致和簡便地展現角色的內心和視角,在影片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4、空鏡頭。令人最為記憶尤深的空鏡頭是在影片最后部分,詹姆斯沒能救下被綁了炸彈的伊拉克人,當他被沖擊波擊倒在地上時,看到天空中飛著一只鮮艷的風箏,這個鏡頭是該影片亮點之一。
空鏡頭的運用為影片賦予了更多的內涵與信息,通過蒙太奇手法從而展現出更多的深層含義。在影片中,較少的空鏡頭提高了影片的意境和含義,由于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較為復雜和多元,因此影片的空鏡頭的運用也更加別有韻味,空鏡頭增加了紀實影片的藝術性,提高了其審美價值。
(二)、鏡頭特點
1、 DV風格。《拆彈部隊》的畫面風格并非傳統電影或數字電影畫面風格,這是《拆彈部隊》的一大特點。DV風格的畫面給予了《拆彈部隊》更為強烈的真實性和臨場感。這使得整部電影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如同新聞紀錄片一樣,真實的視覺感使得電影的紀實風格尤為明顯和突出。在電影中,鏡頭的模糊感和DV畫面效果伴有的電流雪花等效果配合畫面內容,使得影片的緊張感與危機感十分強烈,這種視覺效果能夠短時間帶給觀眾視聽刺激,將觀眾帶進真實的戰爭當中。endprint
影片中,一個拆彈機器人攜帶的攝像頭所拍攝的畫面,持續了26秒,運用現場感極強的DV風格畫面,畫面模糊粗糙還有電流效果,但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鏡頭的運動隨著機器人的視角變化而變化,沒有刻意地去挑選鏡頭表現,一段自然不加修飾的長鏡頭足以給觀眾巨大的視覺沖擊。
這種拍攝手法對于紀實電影來說實乃一大技巧。
2、鏡頭剪輯快節奏。為了表現出戰爭的危機與緊張,整部電影在剪輯節奏方面普遍比較快,并且在一些片段中明顯加快了剪輯節奏。快節奏剪輯的創作魅力對當代電影而言相當具有影響力,對于電影來講剪輯對整部影片在風格統御上,是全片結構及效果的關鍵,并影響著觀眾對整部電影的感受。《拆彈部隊》中一些爆炸鏡頭會突然展開,快節奏地表現著出人意料的故事發展過程,它為影片塑造出強烈的危機感、真實感。
(三)、 場面調度
1、 大場面的調度。戰爭題材的電影大多需要恢弘的場面以表現戰爭的規模與氣勢。《拆彈部隊》中,有著許多成分龐大、元素豐富、結構復雜的場面。例如,拆彈小隊與英國雇傭兵受到伊拉克反政府武裝襲擊的片段,這是一場涉及人物眾多,物體也十分多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的場面調度的能力。
在54:35至71:45分鐘這一段中,在這一場景中,需要處理拆彈小隊主要角色的調度,也需要表現英國雇傭兵的形態與思想以及伊拉克反政府武裝方面的行動,三方人物的調度和惡劣環境的表述讓我們看到了導演的場面調度水平。在這一片段中,導演表現出了歐文對于戰爭有著恐懼的心態,詹姆斯身為隊長對隊友的關愛,桑伯恩的冷靜、富有行動力的形象;還表現出了英國雇傭兵方面的情況——雇傭兵的嗜財、軍紀相對散漫、不夠正規等戰爭中的現實情況;也表現出了對于美方來說的反政府武裝的神秘莫測的恐怖形象。在這一片段中,導演對于演員的調度十分嫻熟,影片展現的效果十分明顯。
還例如影片中營救被縱火犯帶走的埃爾德里奇的一段。在這一片段中,導演將孩童、巷子環境、三個分頭行動的士兵的場景組合在了一起,本來毫無章法的場景通過導演的調度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刻畫出了氣氛的危機,利用孩童的出現表現了戰爭的殘酷等。
在影片最后解救自殺式人肉炸彈的段落中,導演充分利用調度能力把整個現場及人物表達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段落中,導演用不同的機位、角度、景別來闡述劇情的發生,從大遠景到特寫,從旁觀者到主人公,生動地刻畫著每一個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及劇情的發展。
2、細節的把握與處理。電影紀實影片著重于從視覺上營造出真實的效果。因為紀實電影本身強調因果的故事敘述手法,這種敘述手法需要在影片中得以通過時間、空間來展現。在空間上,影片需要把握住故事、情節以及銀幕的空間形象,將這些空間關系進行結合才能夠在敘事中獲得統一。因此在拍攝過程中,導演需要通過布景、燈光、服裝、化妝及人物角色的行動,以及更為重要的演員與攝影機調度等要素構成的場面調度來達到這種時空的統一,在紀實影片中能夠達到不違和、不做作的效果。
《拆彈部隊》在這一點上并非掌握得十分完美,例如導演對于拆彈方面的細節了解和把握不夠專業和全面,拆彈的過程在影片中顯得過為個人英雄主義,不夠貼合真實。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影片在展現風土人情、當地人對于美軍的反映等方面,導演發揮了女性細心細致的優勢,通過簡單的人物特寫鏡頭對當地人民的情感進行了展現,少對白、少動作的處理在影片的表達上為觀眾留了許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這一方面來說,《拆彈部隊》在細節的處理上可謂有褒有貶,有著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結語
《拆彈部隊》作為一部橫掃奧斯卡等多種電影獎項的電影一直以來受到的爭議頗多,從電影拍攝方面來看,《拆彈部隊》有著許多經典的技術手段和創新的拍攝方法。作為紀實影片代表作品之一,它包含了許多紀實影片創作的理念和手法,以它為藍本來研究紀實影片作品是比較合適且具有代表性的。
手持攝影、(極速)變焦距推拉、虛實調焦等紀錄片影像特征保證了《拆彈部隊》采用快速剪輯、跳切等非常規手段的可能性, 兩者緊密聯系, 不可分割, 而影像風格和剪輯手段又服從于導演對影片美學觀念的總體構思。其他電影中的主鏡頭是場景拍攝時必設的機位, 其作用是通過全景交代整個場景中角色的空間位置關系,而在《拆彈部隊》中, 很少使用主鏡頭, 即使偶爾為之, 也是摒棄使用固定鏡頭拍攝主鏡頭的做法, 而是使用手持攝影輔之變焦距推拉的方式拍攝, 這種方式加強了主鏡頭的主觀感受。總之考察整部影片,其中除了極少數固定鏡頭外, 整部影片都采用手持拍攝, 形成了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晃動、(極速)變焦距推拉、虛實調焦、不規則構圖、畫面的雪花及粗顆粒效果等等。而影片經常使用快速變焦距推拉替代鏡頭切換的功能, 這種手段不僅強化了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 而且比單純的切鏡頭更有視覺張力和情緒感染力, 特別是極速變焦距推拉和鏡頭快速切換相結合, 使這種張力達到了極致。
紀實影片需要展現的是真實、逼真,而正是運用手持攝影、變焦拍攝、主觀視角、DV風格等攝影手法才能將它的特點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紀實影片雖然是虛構的,但通過這些拍攝手法卻可以讓它無限接近“真實”。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①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