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
[摘 要]結合山東臨沂“城市主人”的環境景觀設計,從自然物境場景的再現、視閾情境空間的構建、文化意境氛圍的營造等三方面展開分析,探尋傳統江南園林意境與本土地域空間在居住小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強調現代居住小區的人文空間環境與持續生長特點的注重,試圖在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層面對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與地域人文精神的建設上作出有益而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江南園林意境 本土地域空間 現代景觀設計
現代城市景觀應該是一個能夠恢復居民對城市的記憶和體驗,并且充滿文化意義的場所①,而作為城市景觀中的一部分——居住區的景觀亦當如此。
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山東省臨沂市,處于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因其獨特地域與文化的融合性特征,在此次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業主與設計師經過多次溝通,并結合總體規劃及建筑與居住空間體系的布局,嘗試在江南園林藝術與齊魯文化之間找到景觀與場地空間的契合點,經過反復推敲,最后提煉出“品味江南意,感受齊魯情”的設計主題。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②。雖然傳統的江南園林藝術與現代城市景觀設計有著極大的區別,但兩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給人們構建一個舒適和諧的社區環境和充滿詩意的居住空間。因此,該案例將江南溫婉的園林意境與齊魯的大氣磅礴相互融匯,將江南古典園林的構景元素與臨沂本土文化特征結合起來,希冀以內斂沉穩的江南園林文化為出發點,并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現代居住空間注入凝練唯美的傳統園林情韻,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景觀,讓傳統園林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合適體現,因地制宜,從而最大限度地考慮了居住者的情感需求,并進一步凸顯小區的品位特征。
在此,我們以山東臨沂“城市主人”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為個案,來分析如何將現代景觀建設的理念融入到江南傳統美學構架中,并深入闡述傳統的江南園林理念與本土地域情感在現代居住環境空間中新的演繹與發展。
一、自然物境場景的重塑:景觀要素的完美組合
計成在《園冶·相地》中說,“園地惟山林最勝”,原因是其“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③。傳統的園林造景講求園無定式,布局規律隨意自然,利用大地山川之勢,納世間萬物于眼前,建筑、山、水及亭、廊、臺、石、樹等各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共同構筑成或大或小的景致,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依循這種設計理念,“城市主人”在設計景觀空間關系時首先尊重了本土的場地精神,對當地材料和鄉土植物的應用保留了場地的特色,回應了地方性。同時,融入江南園林審美的習性,設計時追求順勢、因形,將各類景觀要素進行組合,再現出自然物境的場景。即使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的假山峰巒,疊砌時也要求仿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但同時又簡化了江南園林中庭院堆山疊石過于瑣碎的造園手法,實現了設計語言的轉化。在景石的運用中,選擇了臨沂費縣所產的集“瘦、漏、皺、透”等特點于一身的北太湖石,不但降低了設計與施工的成本,且很好地達到了江南園林的設計效果,使空間生出無限遐思,別具一番神采。傳統江南園林植物的種植都采用自然形態布置,將多層次多品種植物進行混植,講究疏密相間,追求天然野趣。但在此案植物的布置上,設計師根據場地的功能分區,將植物的層次進行了刪減,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齊的植物相配合種植,關注的是植物之間形與神、意與境的自然,整個居住區的植物空間現代、簡潔而富有中國文化意味。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其本質表達的是中華文明特殊的“竹文化”情結,除了植物固有的裝飾屬性外,竹子已經被世人賦予虛心、有節、堅韌與挺拔的人格特性,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特有的文化象征。在場地空間中,南北向兩建筑之間距離約7米左右,于是選用山東本土的早園竹、黃稈京竹為基調,不但對狹窄空間起到分隔的作用,且柔化了建筑較為硬朗的立面效果,豐富了街巷的層次,竹、枝、花、草營造出寧靜、飄逸的空間。而在景觀淺水水系的處理上,拋棄了北方一貫“大”與“直”的處理手法,借助江南蜿蜒曲折的水景效果,并選用菖蒲、水蔥等原生植物來柔化建筑與水面生硬的交接關系,鏡像空間的運用豐富了水系的倒影,增添了空間層次。在雕塑小品、景觀燈具、鋪裝與坐凳等形式的塑造中,則提煉出臨沂本土的設計符號,如運用現代手法將當地特色柳編紋樣加以衍化,以新的造型出現,既體現了江南傳統園林的內涵,又傳承了本土的地域特征。
當然,自然美并不等于對自然的單純模仿與再現,場地空間處于現代的居住環境中必須有符合現代生活的流線,借助自然流暢的線條和簡練的主體道路系統,組成功能明確的景觀空間。傳統江南造景元素與山東本土文化元素結合再造,形成現代與野趣的對比和交融,整體景觀布局呈現出邏輯性與激情并存的狀態,實現了自然生動、多樣文化融合的空間景象。
二、視閾情境空間的構建:造景手法的巧妙運用
千百年來,中國建筑的主要表現形式——以房屋圍合而成的庭院,承載著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內向封閉卻又溫馨舒適,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當然最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庭院空間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城市主人”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之初,即通過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道路之間形成了圍合空間形態的雛形,但場地建筑群的局限已使居住者全然體會不到“空間隨心境而斂放,斂則可退藏于容膝之斗室,放之則可達于無窮的天地之外”的境界,取而代之的是相對窒息的壓迫感④。因此,在景觀塑造過程中,為拓展場地空間的視覺效果,融入了江南園林將景象無限拓展和延伸的設計手法,利用行走庭院空間中的人的視域習慣創造出不同的情境空間,構建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且獨立完整的景觀庭院——滿足人與人之間既相互關聯又具有安全感與歸宿感的場所,從而使有限的空間為審美體驗提供了無限變化的可能,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場地環境空間的局限性,達到“室雅何須大,天地盡縱橫”的空間效果。設計借助了江南園林造園手法中的“借景、障景、對景、框景”等,組織、營造出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通過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與虛實相間的藝術效果來延展和拓寬空間感受。根據主次層級在不同入口空間設置與場地匹配大小不一的觀景石,透過背景植物——竹子的空間序列阻擋了進入小區內觀者的視線,增加了景觀的欣賞層次,進而讓觀者更加渴望進入并產生無盡的遐想。硬朗的型鋼、素淡的墻體與沉穩的青磚演繹出別樣的粉墻黛瓦,構成了最具意味的空間造型,景物隨著春夏秋冬時令、雨雪霧晴等季相變化,花跡、樹印、云影與山形相互交融,粉墻因此也在“水墨”與“重彩”間轉換,成就了其“無色處之虛靈”。現代簡潔的景墻窗框代替了江南園林造景中傳統裝飾性較多的洞門、洞窗、漏窗造型,透過這些景墻窗框觀望迷離搖曳的竹樹山水,時隱時現的亭臺廊架,各種要素交融、互泛、同化與滲透,充分利用空間錯覺和假象,創造性地擴大了空間尺度,繪就了朦朧、含蓄的美感畫面。endprint
通過線、面、體、色、光等抽象的造型元素,將庭院空間中一草一木、一門一窗,從擺放位置到具體形態都進行仔細推敲,合理設計各類空間尺度、把握適當比例關系,同時推敲人居住其中的心理感受,通過觀者多角度、多方位的審美探尋,在游賞過程中,關注到空間線形流動的整體之美,在靜觀過程中,品味空間小品與精致裝飾自然巧妙結合的細節之美。各處景觀和諧共生、相互為景,才體現出自然、淡泊、恬靜與含蓄的藝術特色,建構出賞心悅目、意味不盡的空間層次,并產生了移步換景的觀賞效果。
三、文化意境氛圍的營造:人文精神的精純提煉
江南園林的獨到之處是在崇尚自然的同時,結合中國文化,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爐,創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其重要特點之一⑤。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江南園林既崇尚自然、又追求意境,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而是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意境為最高境界⑥。由建筑、山水、景石與植物等構成的“景” ,給人直觀的感知空間,是有形的;而“境”則是無形的,是一種因景而產生的想象空間,實質上是一種向往、一種寄托、一種觀念和一種理想的審美境界。“景”與“境”的不可分割性使兩者相互融合,因此,江南園林也追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趣,意境也成為了江南園林造園的精髓。
該項目所在地山東臨沂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東夷文明和鳳凰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書法文化、兵學文化、孝文化、商文化在此共存互依,促使其成為一片有著厚重歷史文化、豐富文化資源的土地。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孫臏兵法竹簡,沂南北寨漢墓中精美的漢畫像石刻,智圣諸葛亮、書圣王羲之、算圣劉洪以及曾子、匡衡、顏真卿與王祥等折射著沂蒙大地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光輝。“城市主人”的景觀設計,從立意開始即按照詩、畫意境的創作原則展開,并追求“景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千古詩句,《蘭亭集序》、《出師表》、《顏氏家訓》、《祭侄季明文稿》等書法形式,“臥冰求鯉”、“鑿壁偷光”等典故,算盤、竹簡等藝術造型等,都為場地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創作素材,從而使場地環境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意境。因此,景觀設計通過取意于詩、取意于詞、取意于文、取意于字、取意于畫等來傳達種種不同的藝術情思,傳遞出各種不同的文化意蘊。同時,還借助現代先進的科技、材料及建造工藝,通過不同的形式與設計在現代居住空間中得以再現,使居住區本土景觀的文化意境得以承繼與發展。景觀園林也由物質領域、生態領域進一步升華到精神文化生態領域,或者說,形而下的物質自然生態和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生態在園林中互滲互補,相得益彰⑦。
臨沂“城市主人”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實踐,其實質不僅是按照江南園林文化進行的景觀營造,更加注重的是其深層的園林文化意境與本土場地空間的融合,以及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觀所展現的現代價值,使其成為一個生態的有機整體,一個被城市喧囂所包圍的清靜綠地,一個“居塵而出塵”的生態藝術空間⑧。
結語
江南園林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是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熏陶下,以山水花木為基礎,將濃郁的文化特性融入自然環境的一種園林表現形式。江南園林追求的自然美不是對自然山水面貌的簡單復原,而是通過升華了的意境美給人以空間、時間、思想上的感悟與啟迪。中國人骨子里的傳統文化情結使園林精神內涵豐富且意境深遠,正是因為有了物質、文化與思想的碰撞,江南古典園林才能迸發出激情澎湃的火花,絢爛地綻放在世人面前。因此,現代景觀設計在解讀和認知其空間形式美和設計思維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其所蘊含的文化深意,汲取并運用適合現代物質與情感需求的設計精華,將這些本土化的精髓進行消化、揚棄、重構與融合,并用現代的視角和手法來延續其深層意蘊,賦予傳統園林文化以時代內涵,提升現代景觀的文化滲透力,讓使用者和景觀空間真正地達到情景交融。
(責任編輯:尹雨)
注釋:
①王鈺.《從江南園林到現代景觀》[J].《美術大觀》,2009年第4期,第56頁
②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③(明)計成.《園冶·相地·山林地》引自楊光輝.《中國歷代園林圖文精選》(第四輯)[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楊艷容,徐新洲.《淺析現代都市建筑群對中國江南園林的影響》[J].山東林業科技,2006年第5期,第63頁
⑤張家驥.《中國造園藝術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⑥余小紅.《山水園林之西泠印社與市井園林之蘇州私家園林的比較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6年
⑦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頁
⑧同⑦,第13頁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孫燚. 關于臨沂聯通GSM網絡優化與規劃的探討[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08
[3]李艷.蘇州古典園林保護和利用的思考[D]. 蘇州:蘇州大學,2009
[4]涂強.江南古典園林藝術設計中的禪學意境[J].山東文學,2012
【本文為2011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C0782)的階段性成果及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1YBB241)的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