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蓮
[摘 要]高層建筑經歷了古典式到現代強調個性,講究高技術多元化的一個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高層建筑在當今社會中的存在越來越普遍,高層建筑的美學價值也受到建筑行業越來越多的關注。高層建筑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在社會中已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并凝結著現代高科技與美學相結合的精華。
[關鍵詞]探究 分析 高層建筑 美學價值
建筑是一種有著濃烈歷史氣息的綜合性藝術,承載著人類的發展歷史,表現出了各國人民和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氣息、不同的人文風格,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建筑美學的研究越來越多,高層建筑的各種美學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基本內涵
高層建筑美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的是物質層面的內容,另一方面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內容。物質方面的高層建筑美學價值指高層建筑是不是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使用要求,如遮風擋雨、避寒取暖等,與此同時,還要看建筑是否具有使用者所提出的功能,在技術和安全上是否符合要求;精神層面的高層建筑美學價值指該建筑是不是符合使用者的氣質、身份、文化素養,能否讓使用者在居住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讓居住著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總的來說,高層建筑美學價值指的就是客觀存在的高層建筑,它在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和實際的使用功能等方面是不是滿足作為主觀上的人的審美標準和實際的需求。
二、不同時期高層建筑的研究
建筑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建筑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
(一)早期高層建筑的特點
高層建筑作為人類社會上的一種基本設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美國的商業中心芝加哥。芝加哥作為美國當時的一個大型商業中心,在經濟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加上一八七一年的一場大火,城市重建問題已刻不容緩,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就得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更多的房屋。
高層建筑首先出現在美國的芝加哥。在這個時期中,高層建筑有著其獨有的特點:整體形態比較規整,在豎向上劃分為三個部分,即頂部、墻身以及基座;在頂部設計上,具有象征教堂的尖頂和退臺;在頂部和外墻上大量使用了古典的線腳和浮雕;在墻身上多為厚重的小窗;基座上保留了古典的柱式和壁柱。
(二)現代主義時期高層建筑的特點
自一九四五年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后,高層建筑向著超高層的目標發展,美國的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大量的興建起來,繼而,其他大洲和地區也相繼出現了大量的高層建筑,高層建筑達到了建筑的鼎盛時期。一九七四年在美國芝加哥所建的希爾斯大廈,到目前為止,任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這所建筑物具有獨特的建筑造型和輪廓,反映了現代高層建筑的美學特征。
這個時期的建筑過分的強度工業化的作用,忽略了歷史文化,沒有過分的裝飾,沒有體現出建筑與人和環境的關系。
(三)新現代主義時期高層建筑的特點
新現代主義時期的高層建筑在繼承和發揚現代主義核心思想的同時,對現代主義建筑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良、發展及完善。在堅持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和功能的同時,追求藝術、技術和功能的平衡,從各個角度進行詮釋,在這種全新的設計思想中,對高層建筑的功能、結構,設備和材料等因素的更加的重視。新現代主義時期的高層建筑在構造上有著很大的改變,不再是單一的四方體,而是以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組成,在視覺上有著極強的美感。
隨著高層建筑的快速發展,由于人們對城市和環境認識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理論的指導作用下,對環境也有了不同的處理手法,新現代主義高層建筑更加注重對城市文脈的詮釋和認可。
(四)當下時期的高層建筑。每個時期的高層建筑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由于科技文化和經濟實力的不同,導致人們對高層建筑的審美觀也會不同。近年來,隨著亞洲以及環太平洋中心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筑的重心也發生了轉移,高層建筑在這里大量的興建起來。在這些區域中,我國的上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香港的中環廣場大廈極富傳奇色彩,以及日本韓國在高層建筑上也掀起了新建熱潮。
在這個時期中的高層建筑講究綠色建筑為主,將具有現代感的建筑和生態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山水城市為主題的建筑。
三、高層建筑的美學價值
(一)城市美
高層建筑物對一座城市的環境格調起著重要的陪襯作用,高層建筑作為城市中人們生活居住的場所的同時,對于一個城市的空間而言,是城市形象的關鍵所在。在當今許多著名的建筑物中,有的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的代名詞,例如有人提到東方明珠,那就是代表的是中國的上海,埃菲爾鐵塔代表的是法國的巴黎,一零一塔代表的則是中國的臺北。
(二)形象美
建筑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完整的一個城市形象是由許多的建筑物組合而成,高層建筑物形成城市亮麗風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性的建筑物更加具有獨特性和藝術性。標志性的高層建筑物大多都有創新,層次感較強,能被城市的市民所接受。高大的建筑物因高度高、體積大等特點,更容易成為城市空間的標識和定位城市空間的坐標。
城市的可識別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城市空間的物質形態,另一方面指的是城市空間文化形態。高層建筑物是反映物質與文化的建筑,既是居住的場所,又是對一個城市文化的反映。在其外形和內部結構上,都反映出了改城市的文化氣息。
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筑和城市高層建筑構成了城市的天際線美,把城市的建筑和城市的天空從空間上結合,構成美麗的一道風景。
(三)科學美
當今世界各國的高層建筑層出不窮,理論流派眾多。科學美作為現代美學的組成部分,具有其獨有的特征。
1、既簡明又富有邏輯性。科學美指的是,在混亂復雜的自然表象中,概況總結出簡明的規律。用最簡單的方式總結出自然的規律,其具有強烈的邏輯性是科學美迷人之處;endprint
2、和諧。反映大自然的科學規律是和諧的,就像銀河系的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和諧的運轉一樣,是間接和諧的;
3、對稱。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均勻的感覺,就像數學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這些幾何圖像一樣,給我們的都是勻稱的美感;
4、統一。就像愛因斯坦所提的質和能的統一,都是一種統一的美感;
5、奇異。奇異是不同于一般規整的物體,也不是讓人覺得古怪的一種存在,它是和諧的對立與統一,是讓人吃驚意想不到的景象。
高層建筑與科學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高層建筑是科學發展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科技美學。高層建筑物中投射出了科學邏輯的美學價值,讓人感受到科學的振奮和力量美。高層建筑物在外部和平面形態上也折射出了簡單的對稱美。高層建筑物與力學科學的結合,蘊含了力學的規律和準則,同時高層建筑物還凸顯出了科學奇異的美學價值,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構造體系的形象美。
(四)空間美
高層建筑的城市美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其美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城市空間、城市意象以及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
城市美學是由許多因素影響和構成的,涉及范圍比較廣。城市美學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城市空間、形象、意象和精神幾個方面。其中,城市空間和城市形象是通過人的視覺感官,在城市空間的基本特征上做出的反映,在視覺效果上最容易給人留下好的審美印象。城市的空間美不只是局部空間的美,而是整個城市空間美。
城市意象是一個城市給人整體形象的反映,城市區域、城市邊界、城市節點、城市路徑和城市地標是構成反映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城市的建筑在結合城市歷史的基礎上,所構造出來的建筑和人們的文化心理、審美觀相吻合的情況下,人們就會認為該建筑是美的,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該建筑,喜歡上該建筑。
人們通過對城市外部形象的感受,對城市美學進行評判,結合自己的感官引發對城市更深一個層面的思考。城市的高層建筑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歷史結晶,匯聚著該城市的文化內涵,既高大又具個性化的高層建筑在作為城市亮麗風景線的同時,也突出了城市美學的內涵和城市的精神。
(五)數學美
高層建筑體現了數學美中整體秩序和關系肌力。其標準單元、標準層的建設,用規格的方式,在建筑本身上進行層疊,體現了整體和諧的數學美學價值。高層建筑平面和空間幾何形態秩序上的規整,體現出了數學美學價值中的幾何美,表現出簡潔,給人以明快清晰之感。
(六)模糊美
高層建筑的模糊美是針對封閉性的傳統建筑美學而提出來的,模糊美作為時代的產物,就有不確定、混沌,互滲等特性,在形式上是美與丑的結合,在空間上是白與黑的模糊美感。
建筑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凝聚著人類的歷史文化,建筑的不同結構特征,弘揚了歷史文化精神。高層建筑在作為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的同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鏡子。在構建高層建筑的過程中,要注意體現出高層建筑物的美感,與城市的人文文化相結合。不同時期的高層建筑具有不同的特點,高層建筑在美學方面具有城市美、形象美、科學美、空間美、數學美和模糊美等美學價值。隨著高層建筑學科的綜合性、復雜性、理論和實際的快速發展,在新信息時代的高層建筑層出不窮,高層建筑物的美學發展和演繹研究已成為了一個永恒的課題。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 姜利勇. 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及設計創意研究[D].重慶大學,2009.
[2] 王月秀. 高層建筑的結構與形式的完美結合[D].太原理工大學,2012.
[3] 董曉磊. 淺析高層建筑的美學價值[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2,01:141-143.
[4] 張璞. 當代高層建筑空間的場所美學價值探究[J]. 科技視界,
2012,19:226-227.
[5] 熊平. 渝西南古鎮建筑美學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