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楨
[摘 要]跨性別扮演現象在影視,戲劇中時有出現,本文通過對電影《雄雌莫辯》中的跨性別現象的討論,進行相關女性文化討論。
[關鍵詞]跨性別扮演 電影《雄雌莫辯》
一、性別展演
電影《雌雄莫辯》是一部色調冷峻的愛爾蘭電影,主人公阿爾伯特家道中落,又在14歲時遭到強暴,從此將自己裝扮為男性,以服務生的身份安穩生存了近四十年,她的夢想是用自己多年的積蓄開一爿煙草店。片中出現的第二位女扮男裝者是木匠佩吉,佩吉為了躲避酒鬼丈夫的暴力對待,從家中逃跑,從此也以男性的外表和身份來生活??梢钥闯?,她們變裝的原因之一都是由于外界的壓力,她們對男性裝束的模仿,是出于對自我的保護,并借此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而不至像當時的女性一樣因身份低賤而任人擺布,這種模仿可以用“性別的結構與權力結構共存”①的觀點來解釋,??碌谝淮钨|疑,顛覆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關系,對于這種觀點,李銀河在為《消解性別》一書的序言中做了簡要解讀:“生理性別(包括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都是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的,是話語的產物,是異性戀霸權的產物,它是在性實踐和性別實踐中形成的?!雹谟冒吞乩盏摹罢寡堇碚摗边M一步解釋就是,“純粹天然的身體并不存在,我們所說的‘身體,實質是重重社會規范,依賴社會強制反復書寫的結果。”③阿爾伯特的做法,正是要沖破這種制約(regulation),而這個詞顯示了性別對人的規范化是如何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顯示了目前被當做天經地義的性別差異實際是由權力生產出來的,在當今,何種性別依然持有特權不言而喻。盡管阿爾伯特在做出選擇的當時并未預見所有可能的不平等:社會權利機制對女性身體的物化,以或褒或貶的態度將其形容為充滿性欲;或在社會機制之中對其生育權加以控制;將家庭義務與其相捆綁等等。
二、渴望承認
與阿爾伯特多年謹小慎微的清冷生活截然不同的是,佩吉已有妻子,值得一提的是,佩吉與妻子的關系是依據主流異性戀家庭構建的,她們相對平靜的生活是建立在對世人隱瞞生理性別以及對一夫一妻制的嚴格模仿之上的,結合現今的酷兒理論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妥協:以傳統父權制家庭的情感模式構建了一種看似平凡的家庭親情,以這種策略試圖掩蓋同性戀身份認同的焦慮。阿爾伯特開始計劃自己的個人生活:她幻想能與旅店的美麗女侍海倫一起構建“家庭”,并讓她成為煙草店的掌柜。由這個決定可以看出,三十年的“偽男性生涯”無可避免的對她人生指向造成了影響,這進一步佐證了我之前提出的觀點:男人與女人都不是天生的,只要存在著固化的“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性別就是可模仿的,它我們來說更近似于一種習慣而非既定,甚至異性戀也是可形成,可習得的。巴特勒在《消解性別》一書中強調:“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每個人生而為男為女,并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后成長為男人和女人?!?④社會的建構包括了時間與文化的不同與演變,為人熟知的實例如:當某種文明要求女人被動和柔順,那么當地女性的人格特征就會這樣建構起來。
阿爾伯特真的喜歡同性嗎?究竟哪一種性別才是她從內心深處更愿意接受的呢?影片給出了答案:佩吉妻子曾留下兩件意味深長的遺物——親自剪裁的女式長裙,兩人穿上它們來到了海邊。暌違三十年,阿爾伯特再次穿上女裝,戴著闊檐帽,連腳步都激動地開始發抖,在遠離人群的海邊,她拋開了長年作為侍者的拘束謹慎,在沙灘上漫步,快走,最后迎著海風完全奔跑起來,她享受裙擺的弧度,享受將天性釋放給吐納秘密的大海。與她形成對比的是遠遠落在后面的佩吉,她顯然不適合也不愛女裝,佩吉是確定自我性向的同性戀者,但阿爾伯特的情感則注定被自己所扮演性別的條框所挾持,繼而無法自如選擇最適合真實自我的伴侶性別。社會性別不僅是一種對生理性別的認同,它也限制了性欲必須指向異性,是性別分工創造了男性與女性,并把他們創造為異性戀。“既然選擇了男性身份,那么就應該去愛一個女人”這種看似非常自然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她的思想。所以在阿爾伯特決定以男性身份將生活進行到底時,真正的麻煩出現了:她遇到了迄今為止最難扮演的一個任務,唯有激情是無法模仿的。 她的僵硬,不懂得如何示愛歸根于其不知該以何種身份性別去行動:作為心理女性,阿爾伯特對姑娘沒有性愛慕,這也導致了作為外表上的男性,她無法表現出沖動的言行舉止。
阿爾伯特在愛情之中是壓抑的,不自由的,她對于自身定位也存在著誤差,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她的整個人生是失敗的。我們并不能妄言,女性的一生是她該有的歸宿,真正經歷的路途反倒是第二人生;我們驚喜地發現,在她的身上,性別正在被消解。
三、性別展演的現實意義
女性究竟如何才能不被損害,不在有色眼鏡之下生活工作?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影片中,更多的見諸于當今的現實生活:在大多人眼中,如果一個女人沒有家庭,她就什么都不是。反之相同的問題對于男人,第二套莫名寬容的說辭就立刻出現了。這些陳腐的思想甚至曾被某些男性哲學家持有并至今遺留著極壞的影響,黑格爾曾無理地說:“女人擔任征服首腦時,國家就立刻陷入危險。她們不按標準辦事,而是憑自己的偏好和沖動?!边@是黑格爾被稱為“女性的掘墓人”的原因之一,但這絕非黑格爾一人的想法;很容易舉例:當在任的某位女性政要或高管決策出錯時,人們喜好將她的問題與她的性別聯系起來,(對于女作家,女演員,女畫家,女政治家,人們更樂于討論其性別,窺探其情感生活,能否將家庭照顧好,而非她們的成就);而當男性政要有相同錯誤出現時,從古至今是否有一個人說:因為他是男人?將一個人的成敗與其性別相聯系,嚴肅地說,這與憑膚色判定人種是否劣等別無二致,而這種荒謬的待遇在今天依然被半數的人類享受著;人們習慣于心里想著,嘴里咕噥著:哦,因為她是女人嘛。這些性別歧視在男性(包括女性)口中不僅登得上臺面,而且深入生活中的邊角以至于無法大多數人已經麻木,無法感知。一個性別居然就這樣被隨便否定著。endprint
四、性別角色固化之弊端
黑格爾同樣為女性主義者所詬病的是,他建議將女性限制在家庭領域,將家庭領域的活動和道德等同于女性的活動與道德,他掘的墓就是“家庭”與“私人領域”,而我們堅決反對將“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自然化,永恒化。戴錦華說:“在社會的性別秩序中,‘女人是一系列的固定角色,如果拒絕這些角色,必須付出代價”,要求女性呆在家中的父權制,長久以來都將女性界定為情感,內心,從而導致其內在性,事實上,一切生存者都應該同時是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女性的身體并不天然代表著要養育,以及照顧別人,或者成為外表美的載體。
男人在今天代表積極的人,是他舉著生活的旗幟向前,就是說他既代表男性,又代表人;而女人被放任沉溺于自己的情感,她整個是內在的,她注定內在性,她只是消極的人——女性,“她不論何時作為一個人去行動,都要宣稱自己是與男性一致的。在男人為‘主體(subject),女人為‘客體(object)的既定扮演中,她若是扮演主體角色,就是做出了不真實的選擇?!雹萦腥速|疑,阿爾伯特表現出了對自我女性身份的極大不認同,以及焦慮逃避,那她的舉動是否是對男權妥協助長?是否是對女性自身的貶低?
“女性之所以感到劣等,是因為某些做女性的要求確實貶低了她,是缺乏男性特權的,因此她本能地選擇了健全的人?!?⑥如果說這一選擇具有男性化傾向,這就說明了,已有的女性化氣質意味著不健全,亟待被審視,被推翻,被重建。阿爾伯特身著男裝,表現出男性的舉止,甚至比男性更儒雅,更有風度,不錯,這是演戲,但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這是“男性化”的抗議,她已經拒絕把自己變成客體。
“有人反對說,當女人和她的男性一模一樣時,生活將失去其精華和趣味。這個觀點并不新鮮。希望永遠保持現狀的人,才會為過去即將消失而流淚,卻不為年輕的未來而歡笑。正如消滅奴隸貿易就是意味著布滿山茶杜鵑的美麗壯觀大種植園的消失,就是意味著整個高尚的南方文明的毀滅。某種“女性魅力”也處在到達同樣布滿灰塵的陳列室的路途上?!薄髅赡取さ隆げǚ蔻?/p>
我相信,男女氣質的差異終將消失在人類發展史之中,因為這種差異是基于貶低打壓一種性別而使另一種性別獲得紅利。股神巴菲特說:“我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為我只需要與人群之中的一半競爭”,而當代戲劇家林奕華也溫柔地表示:“如果占人口半數的女性們不快樂,我們的生活怎么會不出問題?”之所以引用這兩位國籍相異,專業領域懸殊的男性的話語,是為了表明,女性的力量正在被看見,被期待。而女性自身應該做的是:消解陳腐消極的性別氣質,反思傳統性別思維定式究竟還在如何影響現代女性的選擇;少從性別差異去思考問題,是女性解決自身問題的唯一方式。
(責任編輯:蔣晗玉)
注釋:
①米歇爾·??拢缎允贰罚肚Ъt,林莉,張廷深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1月,第279頁
②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別》,郭劼,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版,第17頁
③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別》,郭劼,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版,第37頁
④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別》,郭劼,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版,第5頁
⑤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500頁
⑥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516頁
⑦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版,第519頁
參考文獻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ⅠⅡ》,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李銀河,《女性主義》,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別》,郭劼,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版
[4]米歇爾·福柯,《性史》,范千紅,林莉,張廷深等譯,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1月
[5]海德 《女性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威蒂格《人類性心理》,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
[7]謝麗爾·桑德伯格《向前一步》,顏箏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版
[8] 斯坦能《行動超越語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