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編輯部
《中國青年報》載,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7944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0%的受訪者認同門當戶對的擇偶觀,67.7%的受訪者認為門當戶對有利于以后的婚姻。65.6%的受訪者認為門當戶對和愛情不是對立關系。
正視背后的公平訴求
范子軍(職員) 門當戶對的思想出現回潮,而且不乏認同感和市場,這無疑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下社會階層分化趨于嚴重的傾向,它已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思想觀念、家庭生活等社會各個層面。
收入分配懸殊,社會保障失衡,資源分享不均……由于制度缺陷、體制矛盾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兩極分化呈現加劇的局面,社會深層次矛盾越來越顯露出來,不僅廣大公眾和有識之士推進制度革新,實現社會公平的呼聲越來越高漲,政府層面也已經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并且著手從立法、規制等層面有所突破、有所行動,現代門當戶對引爆的尷尬話題無疑警示我們,當正視其背后強烈的公平訴求,打破社會不公的改革步子要再快些、實些。
婚姻信任危機的表現
李冰潔(醫生) 在這個多元、功利和欲望的時代,夫妻信任度越來越低,處于弱勢的女人要把握好婚姻,必須有一個“門當戶對”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或者通過后天的努力,擠進上流社會,成為體面勞動者,有穩定的收入,有相對成功的事業,保持與男人相對穩定的平等地位,才能受到男人的尊重,否則,即使再賢惠,再會持家,也不會受到尊重,抓不住男人的心,抓不住婚姻的主動權,男人可能找一個“莫須有”的污名鬧離婚,掃除重新迎娶嬌妻的障礙。只有當男人覺得離婚可能引發事業和經濟危機,才會變得老實。
因此,雖然“門當戶對”未必是愛情的保險箱,但是,在《新婚姻法解釋(三)》不保護地位弱勢女人的經濟地位的情形下,對于女人來說,沒有“門當戶對”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的愛情,不過是男人喜新厭舊游戲中的一顆棋子。
愛情婚姻沒有一定之規
斯涵涵(職員) 愛情沒有標準答案,婚姻更沒有一定之規。門當戶對的婚姻或許更為穩固長久,但也可能乏善可陳,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固然驚心動魄,但也可能“傷筋動骨”,故而,門當戶對與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具備愛的能力:包括對于愛情的認知和對婚姻的經營,更包括漫漫長途中彼此珍惜、相互寬容扶持、同甘共苦、共同成長的責任與擔當。
需要強調的是,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建立婚姻需要物質基礎和外在條件,然而將婚姻的外延和內涵一一量化,則違背了愛情的真諦。功利浮躁的婚戀態度難以獲取真正的幸福,“門當戶對”絕不是幸福與永恒的代名詞。而愛情和婚姻里預設的條件越多,關卡就越多,離真愛就越遠。與其在條條框框里淘洗我們的情愛,不如找準自己的坐標,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愛情甜蜜、婚姻幸福的“號碼牌”。
門當戶對永遠是主流
林日新(教師) 從筆者五十多年的經驗看來,無論城鄉男女,“門當戶對”一直是婚姻的主流,而且容易獲得幸福。首先,門當戶對的婚姻容易和諧。相同或相近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對新人,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追求、處世哲學大多相近,因此面對生活困難容易取得一致的觀點。而當一對新人在生活取得了一致的觀點后,就容易產生認同感,家庭中的凝聚力無疑就會增強了不少。近年來,社會上涌現出不少的拜金女,她們信奉“寧愿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在單車上笑”的婚姻追求,許多女星也時時夢想嫁入豪門,可又有幾個嫁入豪門后能得到幸福的?婚姻需要大膽的追求,但不能好高騖遠,自不量力。
(摘自《信息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