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平
兒童天真可愛、純潔無瑕。能擁有童心,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心就會消減,童趣就會隨之消失。文學大師是個“例外”,他們始終童心未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許多故事至今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據魯迅長孫周令飛回憶,魯迅是個幽默有趣、童心未泯的人。在廈門大學教書的時候,魯迅對母親深懷思念。不料,卻有頭豬當著他的面啃相思樹葉。魯迅一時氣極,就和那頭豬展開了一場搏斗。魯迅50多歲定居上海的時候,曾經一路轉著圈踏著華爾茲的舞步入座吃飯,逗引得滿桌人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魯迅喜歡開著窗子伏案寫作。有時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樓下的墻角來尿尿,他就會用橡皮筋和紙團做成彈弓,彈在那人的屁股上。魯迅非常欣賞兒童的心靈之美,他的作品傳遞著童真、善良與美好。在《社戲》、《故鄉》等作品中,魯迅以陽光的筆觸,描寫了幾近單純的兒童心理和性格,歌頌了孩子們的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和充滿活力。
錢鐘書在淘氣上堪稱“達標”。錢鐘書和楊絳同在牛津留學時,有一次午睡他先醒來,看到楊絳還睡著,就飽蘸濃墨給楊絳畫了個大花臉。待到洗凈墨痕,楊絳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錢鐘書很疼愛他的女兒,而且經常與她鬧著玩。有一個夏天,他的女兒在床上睡著了,露出白白的小肚皮,憨態可掬。錢鐘書便拿起毛筆,在她的肚皮上畫了一個小人。畫完,看了看,自己覺得很滿意。錢鐘書獻給女兒的“愛心”是在女兒的被窩里“埋地雷”,埋得一層深入一層,把大大小小的各種玩具、鏡子、刷子,甚至硯臺或大把的毛筆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就得意大樂。女兒臨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東西一一取出。錢鐘書恨不得把掃帚、畚箕都塞入女兒被窩,博取一遭意外的勝利。這種玩意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鐘書百玩不厭。半夜里,他家的貓和別的貓打架,不管多冷的天,只要聽見貓叫鬧,他準從熱被窩里出來,拿了特備的一根長竹竿,趕出去幫自己的貓打架。總之,他是一個典型的長不大的“老頑童”。
作為著名的兒童作家,冰心一生與兒童為伍,和兒童休戚相關。她經常深入幼兒園、小學校,詢問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了解他們的要求和愿望。正因為冰心童心未泯,所以她愛花、愛草、愛樹木,愛大自然中的一切小生命,尤其喜愛貓。冰心愛貓,在整個文藝界都是出了名的。據說,她家的那只波斯貓個大體壯,一身亮麗的白毛蓬松如云,輕柔如絲,動作輕捷靈敏,常常做出一些調皮的動作。但是,每當它在冰心面前撒嬌時,卻顯得分外地溫馴和嬌嗔,往往逗得冰心像孩子般大笑。冰心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中,寫到了在頤和園碰到的春游的兒童,表現了兒童的生機勃勃、活潑歡快的情態,表達了冰心對兒童的喜愛以及所寄托的希望。冰心最后說:“當你春游的時候,記住‘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生機和活力,讀后令人感到十分興奮和激動。
汪曾祺的作品富有人情味,他本人也特別富有童趣。汪曾祺寫過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他說,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汪曾祺的兩個女兒不但不怕他,而且把他當做自己的伙伴,動不動與他嬉戲打鬧。兩個女兒小時候總喜歡在爸爸腦袋上梳小辮,她們在汪曾祺的頭上亂揪一通,手上也沒個準,疼得他直咧嘴。她們還不停地喝斥著:“別亂動!”不一會兒,女兒拉著滿頭扎著紅色、綠色綢帶的爸爸去照鏡子,問他:“好看嗎?”汪曾祺總是充滿慈愛地夸獎:“真漂亮!我們妞兒就是能干!”鬧夠了,兩個女兒把興趣轉移到別處了,汪曾祺想拆掉頭上的花布,便認真地征詢:“可以拆掉嗎?”小女兒堅決不同意,說:“不行!好不容易梳的!”于是,汪曾祺便頂著一頭的花花綠綠,若無其事地寫他的小說。
童心未泯,是大師共同的特點,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不老的童心,所以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純真,洋溢著激情,富有生命力,讓人百讀不厭。閱讀大師的童心與童趣,讓人回味無窮。
(光賢摘自《通遼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