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朱清時即將卸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改革者常常獲得喝彩,但在喝彩之前,要客觀理性地評價南科大改革的成敗。
評價南科大,可以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個是改革角度,另一個是體制內高校角度。從改革角度看南科大的改革,其最初倡導的改革已所剩無幾,沒有自主招生、沒有自授學位,也沒有去官化;從體制內公辦高校的角度看南科大,它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包括招生放在提前批,以高考成績60%、大學面試考察30%、中學學業成績10%來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能做到這一點的體制內高校目前只有二三十所。
朱清時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南科大的改革打了一個及格分。但如果從改革視角來評價南科大的改革,其實打一個及格分還很勉強。
這不是否認朱校長的改革努力,這種努力可謂有目共睹;這也不是對南科大的改革潑冷水,所有關注南科大的改革者,都熱切期待成功,否則南科大就不會獲得那么大的關注。這是對照南科大自身曾提出的改革目標做出的“評分”。
“高開低走,遭遇重重阻擊”,是南科大改革的真實寫照,從朱清時一上任就提出“去官化、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到南科大首屆學生自主招生,以及這批學生拒絕參加高考,這都展現出南科大的改革活力,讓人看到改革的希望,但這之后,南科大的改革急轉直下,由深圳市委組織部門出面為南科大公選局級副校長;千呼萬喚成立的南科大理事會所有成員由政府部門委派,且官員占了一半;南科大的招生被納入集中錄取的提前批;朱清時不再兼任黨委書記,而由原深圳公安局局長擔任;等等,都與原來的改革設想漸行漸遠。
對南科大的評價,毫無疑問應用改革的視角,不用改革的視角,而轉用公辦高校的視角,本身就意味著南科大改革的退讓。這不是對南科大的苛求,而正是以改革立身的南科大的使命。一些新建的大學正在效仿南科大,在成立時都以改革作為最大的理由,可是,隨后的辦學過程中,真正的改革行動卻看不到多少。
這是值得警惕的改革變異。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大學沒有少喊改革的口號,可在改革實踐中,卻沒有撼動傳統的權力和利益結構的打算,往往是改革轟轟烈烈地啟動,走著走著就變調。
按照南科大的改革設想,自主招生、自授學位,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國家授予學位體系,建立全新的學位體系,這是對傳統計劃體制的徹底顛覆,教育部門做好全面放權,甚至把學位授予權都交給大學的打算了嗎?去官化、去行政化,意味著作為舉辦者的政府部門不得干涉學校的具體辦學,尤其是人事和財權,可政府部門想看到的究竟是一所辦任何事都要報批的大學,還是一所完全獨立的大學?
所以,南科大的改革,是一塊試金石,試出我國教育部門、地方政府的改革誠意,這也進一步啟示,要有真改革,不能由行政部門主導改革,而應該探索新的改革機制。由行政部門主導的改革,很容易走向口號、形式主義和折騰。教育改革應該交由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主導,由人大討論、審議制訂教育改革方案,以立法的方式推進政府部門必須放權,重建新的教育管理、學校治理結構。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要求,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南科大的舉辦者和朱清時先生對這一點看得其實很明白,因此在南科大籌建時,就提出要通過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南科大章程,明晰政府、辦學者、舉辦者和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權責,讓南科大依照章程自主辦學,可直到朱校長卸任,南科大章程還未見蹤影。
南科大改革走到這一步,是朱清時先生的遺憾,也是南科大的遺憾,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遺憾。改革者不應以成敗論英雄,但對失敗的改革,必須反思原因,否則改革也就失去價值。
(作者為著名教育學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