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我小時候,喝過一種非常珍貴的酒,叫作“小香檳”。平常家里人喝酒,總是幾分錢一兩的散裝白酒,遇到重大節日,才能買一瓶“小香檳”喝,那東西泡沫豐富,味道甘甜,喝著非常舒服。那時候我不知道,香檳是法國產區的專屬名稱,但隱隱覺得,香檳這個名字帶著資本主義的脂粉氣息,非常有挑逗意味。
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本主義的香檳,這個事情要追溯到1934年的蘇聯。一位曾經在蘇聯酒業戰線上工作的同志曾經撰寫回憶錄說,那一年,有關酒業發展的議題進入了政治局會議的議程,政治局領導們要擴大香檳生產了。這個說法未必準確,根據會議記錄,當時的食品工業部部長米高揚同志、輕工業部部長米洛托夫同志都沒有提出香檳的生產計劃,他們提交的報告涉及了魚、肉供應問題,糖果和巧克力生產問題。
1935年,蘇聯的糧食配給制取消,蘇聯開始大規模地生產香腸、魚罐頭、巧克力、奶酪等高級食品。蘇維埃政府意識到,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人民需要高品質的生活。隨后幾年,蘇聯的巧克力工廠從12家增加到幾百家。米高揚同志肩負重任,他要審批香腸或者香水的配方,米高揚同志喝過上好的葡萄酒,1937年他提出要提高葡萄酒的質量,特別是陳釀葡萄酒的質量,行業協會要組織開展品酒活動。他還從美國進口了五條漢堡生產線,如果不是二戰發生,興許MAC米高揚會取代MAC唐納德呢。
1936年,農業教授巴哥列夫開始宣傳香檳的好處。蘇聯內閣會議作出決定,要生產俄羅斯香檳、甜點和餐酒。這項編號1366號的決議由斯大林同志簽署。1937年,蘇聯的香檳生產量在50萬瓶左右,黨和政府認為,5年之內,香檳產量應該達到2000萬瓶,這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香檳生產歷經二戰也未停頓,1943年,巴哥列夫教授打報告,要在中亞地區種植葡萄、生產香檳,因為傳統的葡萄產地克里米亞和格魯吉亞都陷入戰火之中。在蘇聯的第四個五年計劃中,確定香檳產量在1950年要達到1500萬瓶。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黨對伏特加的生產也提出指導。1933年,莫斯科伏特加工廠的烈性伏特加產量減少,他們開始生產軟性的酒精飲料,出產的瓶裝酒從15種增加到了52種,新出的利口酒在《真理報》上刊登了廣告。莫斯科酒廠的產量在1934年是100萬公升,到了1936年就達到500萬公升,其中伏特加的比例大大減少,利口酒的產量達到了273萬公升。同一時期,亞美尼亞共和國開始生產干邑,1937年的統計數字表明,亞美尼亞有40萬升干邑儲存,23萬升甜酒儲存。
蘇聯按照西方人的標準,生產香檳、干邑,供自己的人民享用,也想出口換外匯。但這些東西都被看作是劣等的仿制品,有一樣東西在西方得到了認可,不是酒,而是魚子醬。1935年,共有100噸黑魚子醬進入蘇聯市場,美食家都說,鱘魚魚子醬比鮭魚魚子醬更加優質,米高揚同志規定,黑魚子醬必須用小包裝,分別為100克、250克和500克,用密封罐頭盒子,開罐頭的時候不能破壞魚子醬的完整。這一年五一節前,莫斯科市民買不到魚子醬,市政府承受了很多的批評。對蘇聯人民來說,魚子醬不便宜,1934年的列寧格勒,一公斤魚子醬售價60盧布,差不多是一個工人月薪的三分之一。隨著產量增加,魚子醬的價格在1936年下降到36盧布,依然比火腿黃油貴上一倍。后世的歷史學家都說,蘇聯要想得到更多的外匯,就應該把魚子醬的價格定得更高,出口更多。
在吃喝上面,奢侈品是最講究原產地的,法國布雷斯的閹雞、布列塔尼的牡蠣和海鹽,都強調原產地,蘇聯的魚子醬比之他們出產的“香檳”更有理由成為奢侈的東西,怎奈斯大林同志總想,資本主義有的,共產主義也要有。現在西方人最追捧的魚子醬來自伊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