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波 陳勇毅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型及病位分布研究*
陳揚波 陳勇毅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 杭州 310012)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型及病位的分布現狀。方法 檢索1989年至2013年間與中醫證型及病位相關的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文獻。對涉及的中醫證型及病位進行分類整理,建立數據庫,規范名稱后進行頻次統計分析。結果 納入文獻39篇,涉及中醫證型56種,出現總頻次93次。其中出現頻率≥2%的證型共20種,占比61.29%。進行名稱規范后,中醫證型減至38種。其中出現頻率≥2%的證型共21種,占比81.72%。文獻涉及中醫病位10個,出現總頻次43次。進行規范后,中醫病位減至8個。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腸、小腸、肝和腎,共占比88.37%。結論 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大腸、小腸、肝、腎,但現有中醫證型過于繁多,術語應用不規范,尚無法反映其分布規律。
危重患者 胃腸功能障礙 中醫證型 中醫病位 文獻研究
重癥醫學科的危重病患者容易發生胃腸功能障礙,其不但加重病癥,而且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胃腸功能在危重病患者的疾病演變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重癥醫學研究熱點之一[1-2]。目前系統研究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型及病位的資料相對較缺乏,探討其分布規律特點對于中醫藥干預治療危重病胃腸功能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文獻研究入手,借助統計學方法,對涉及中醫證型及病位相關的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文獻進行回顧整理與分析,以冀探索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證型及病位分布規律,為其規范研究提供循證依據?,F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1989至2013年間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全文數據庫和萬方全文數據庫所收錄的全部文獻。
1.2 文獻納入標準 選擇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辨證分析、治療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文獻,以及“辨證施護”、“專家經驗介紹”、“理論敘述”、“綜述” 等有進行辨證分型的文獻。(1)描述臨床具體中醫證型及病位的文獻;(2)對于綜述性文獻,參考其參考文獻,選擇原始文獻納入統計,如果綜述中論述沒有原始文獻,按照綜述的描述進行統計;(3)應用學會標準或行標、國標進行辨證的文獻,按照其采用的標準進行分類,各項標準作為一篇文獻納入進行統計分析;(4)對于臨床觀察的報道,要求其患者入選符合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國際或國內公認的診斷標準;(5)一稿兩投者以1篇計。
1.3 文獻排除標準 (1)資料來源不清、數據前后不一致、與臨床實際情況明顯不符;(2)針對特定證型及病位或個別病例的研究;(3)內容雷同或數據重復使用;(4)無明確的中醫證型及病位分類標準或辨證分型標準,信息不全的文獻。
1.4 文獻檢索 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檢索相結合。計算機檢索1989年至2013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全文數據庫和萬方全文數據庫所收錄的全部文獻。檢索式(主題詞/關鍵詞):胃腸功能and中醫。
1.5 評價與篩選方法 針對計算機檢索出的文獻,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對每篇文獻的題目、內容摘要進行閱讀,剔除不合格文獻;初步篩選后的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再次進行篩選;將3個文獻數據庫中合格的文獻進行對比,相同文獻僅取1篇。
1.6 資料處理 將文獻中涉及的中醫證候及病位錄入數據庫,同時附錄該文獻的題目、雜志名稱、頁數、作者姓名等文獻信息,建立文獻數據庫。規范中醫證型及病位名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3]、《中醫病證分類編碼》規范中醫證型及病位名稱。對其未涉及的中醫證型及病位名稱,再按照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 《中醫藥學名詞》[4]、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5]進行規范。對病位病性相同、名稱略有差異、含義基本一致的中醫證型及病位統一歸類。對上述標準中沒有涉及且不便歸類的中醫證型及病位予以保留。
1.7 統計學處理 應用Excel軟件對規范前后的中醫證型及病位進行頻次、頻率統計分析,得出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規范前后的中醫證型及病位分布的基本情況。
2.1 規范前的中醫證型分布 共檢出583篇關于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文獻,最終篩選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醫文獻39篇。按文獻屬性分:理論研究12篇,臨床研究20篇,診療經驗7篇。涉及中醫證型56種,出現總頻次93次。其中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共20種,占比61.29%;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有:濕熱內蘊、陰虛、陽虛、亡陰、亡陽、氣虛、血瘀、痰濁、胃腸瘀血、氣虛血瘀、毒邪內蘊、毒熱內盛、氣機阻滯、濕熱蘊結、腸胃不和等證型36種,占38.71%。見表1。

表1 規范前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2.2 規范后的中醫證型分布 將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證型名稱進行規范后,中醫證型由56種減至38種。其中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共21種,占比81.72%;出現頻率<2%的證候類型有:精枯血少、氣虛血瘀、脾失運化、脾虛胃熱、食積、濕濁內阻、脾胃兩虛、脾腎兩虛等證型17種,占18.28%。見表2。

表2 規范后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2.3 規范前的中醫病位分布 符合納入標準的39篇文獻共涉及中醫病位10個,出現總頻次43次。其中病位在脾、胃出現頻次各8次,分別占比18.60%;病位在肝、腎、大腸、小腸出現頻次各5次,分別占比11.63%;病位在心、肺、腸出現頻次各2次,分別占比4.65%;病位在心神出現頻次1次,占比2.33%。見表3。
2.4 規范后的中醫病位分布 將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病位名稱進行規范后,病位由10個減至8個。其中病位在脾、胃出現頻次各8次,分別占比18.60%;病位在大腸、小腸出現頻次各6次,分別占比13.95%;病位在肝、腎出現頻次各5次,分別占比11.63%;病位在心出現頻次3次,占比6.98%;病位在肺出現頻次2次,占比4.65%。見表4。

表3 規范前病位分布統計表

表4 規范后病位分布統計表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文獻涉及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病位共計10個,將其名稱進行規范后,病位減至8個,且主要集中于脾、胃、大腸、小腸、肝和腎(共占比88.37%)。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為腸胃變化之傳道??梢娖?、胃、大腸、小腸影響傳化水谷,生化精微?!端貑枴毭握摗吩弧巴恋媚径_”,《血證論》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又說明肝主疏泄對本病癥起著重要作用。再者脾胃之運化受腎陽之溫煦影響,而諸臟腑失調又“久病及腎”,可見本病癥亦與腎臟關系密切。因此,本病主要病位在于脾、胃、大腸、小腸、肝和腎,符合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特點。
同時通過文獻研究發現,現有文獻涉及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證型共計56種;將其名稱進行規范后,中醫證型由56種減至38種;在此38種證候類型中,出現頻率≥2%的中醫證型有21種,而頻率<2%的證候類型有17種。可見目前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證型仍過于繁多,臨床尚未形成公認標準,故應通過臨床進一步研討,簡化、標準化其中醫證型,以便于臨床實際應用。
胃腸功能障礙屬中醫學 “痞滿”、“泄瀉”、“腹脹”、“腹痛”、“便秘”、“便血”等范疇。臨床上由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危重或昏迷而無法表述主觀感受,主要依據醫師的觀察來判斷胃腸功能障礙,而且目前本病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臨床醫師多根據各自的臨床經驗來辨證分型。因此,不但現有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證型繁多復雜,而且還存在以下諸多問題:(1)辨證分型缺乏系統性理論指導;(2)部分證型不規范;(3)多位作者采用的中醫證型如實證、虛證、虛實夾雜證、陰虛、陽虛、氣滯證等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臨床病癥特點。臨床中危重患者往往因為病情危重而病死率較高,臨床病例收集難度較大。再者,危重患者病情復雜,癥狀多樣,辨證難度更勝一般病例。因此,需要臨床醫師在中醫辨證中更加細致入微,而且需要真正中醫師參與,真正中西醫結合,以促進本病辨證水平的整體提高。目前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相關研究多以診療經驗為主,我們更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關于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型的臨床研究,以確立統一、公認的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和標準,為今后中醫藥干預治療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提供有效依據,也為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評估提供重要的臨床研究基礎。
“證素”,即辨證的基本要素,是辨證必須明確的基本診斷單元。臨床所采集的各種證候,都是為了辨別證素,證素同者其證名應當相同,證素有異則其證名應有不同。所以,證素是辨證的關鍵。辨證規范,首先必須明確證素的具體內容,證素規范,是辨證規范、建立辨證統一體系的基礎[6]。本病中醫證型及病位繁多,而“證素辨證”執簡馭繁,能揭示辨證的普遍規律、實質與特點,故“證素”的研究將更有利于精確反映本病的病癥特點,也有助于本病建立科學、規范的中醫證型及病位標準,以更適用于臨床掌握和應用。因此,大樣本、多中心“證素”研究將會成為危重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型及病位研究的方向。
[1]李潔,楊志旭,范鐵兵,等.多臟器功能不全并胃腸功能障礙的中醫基本辨證要素及證候分布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3):388-390.
[2]郭琪鈺.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證候分布規律探討[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4]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24.
[5]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5-26.
[6]朱文鋒.證素內容的辨析[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5,11(1):11-13.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HEN Yangbo,CHEN Yongyi.Tong 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Hangzhou310012,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Methods:Retriev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 in critically-ill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from 1989 to 2013,classify TCM syndrome and location of disease,establish the database,and standardize names of TCM syndrome,location of disease,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A total of 39 articles were involved including 56 kinds of TCM syndromes.The total frequency was 93 times.There were 20 kinds of TCM syndromes having frequency more than 2%,accounted for 61.29%.After standardization,TCM syndromes reduced to 38 kinds.There were 21 kinds of TCM syndromes having frequency more than 2%,accounted for 81.72%.The literatures involved 10 kinds of locations of disease.The total frequency was 43 times.After standardization,locations of disease reduced to 8 kinds.The disease mainly appeared in spleen,stomach,large intestine,small intestine,liver,and kidney,accounted for 88.37%.Conclusion:The diseases mainly locate in spleen,stomach,large intestine,small intestine,liver,and kidney.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CM syndromes.Terminology i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law of the diseas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TCM syndrome;Location of disease;Literature research
R278
A
1004-745X(2014)07-123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11
浙江省中醫藥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1ZB003)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