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王 剛韓國首爾市的主要商業區在歷次暴雨中應對自如,主要是因為市中心有了清溪川這條城市排水大動脈。清溪川改造工程是首爾市在治水方面最得意的一筆,該工程可以看作環境保護與城市排水的完美結合。清溪川從首爾市中心蜿蜒而過并注入漢江,是600多年前挖掘的一條人工河。由于清溪川在夏季時常洪水泛濫,因此歷代政權都很重視清溪川的疏通和防洪建設。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統治時期,清溪川第一次被部分覆蓋,此后陸陸續續到1978年,清溪川在沒有經過治理的情況下被水泥板全部覆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們也在反思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21世紀初韓國政府開始實施清溪川的生態恢復以及周邊環境改造工程,拆除5.8公里的清溪川路和覆蓋在上面的高架橋,修建了濱水生態景觀及休閑空間。工程于2005年竣工,總共耗資3800億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66韓元)。除了綠化景觀和改善城市中心小環境外,清溪川改造在設計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就是城市排水,因為最早清溪川設定的功能就是如此。設計師將清溪川的排水能力設計為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當雨量較大時,首爾市中心的各個雨水排水口通過溢流口自行流入清溪川。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人們可以下到親水平臺與清溪川近距離接觸,但如果發生較大降水,清溪川就將封河,主要功能轉為城市排澇。不過,首爾在排水方面并非高枕無憂。7月2日晚,僅僅下了大約10分鐘的暴雨,首爾地鐵二號線弘大入口站附近就成為一片汪洋。據首爾市地鐵公司介紹,當晚10時10分許,部分泥水從1號出口和9號出口涌入地鐵。好在排水及時,雖然封閉了幾個出口,但地鐵運行并沒有中斷。針對社會的不滿,首爾市對外解釋稱,目前首爾市主要下水管和排雨泵站是按照應對10年一遇的暴雨設計并建設的,如果遇到短時間強降雨,目前的市政設施無法應對。由于首爾市存在不少低洼地帶和半地下室住戶,因此每到豪雨季節部分地區總是受災。首爾市積極想辦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計劃將城市排水管道的設計標準提高至應對10—30年一遇的降水。首爾還考慮建設城市中的大型雨水儲藏隧道,不僅解決排澇問題,還可將雨水加以利用。7月10日,位于冠岳區山林洞一帶的大型地下雨水儲存槽建設完工。該設施最大存水量6.5萬噸,可將該地區的防洪標準提高到30年一遇。▲
環球時報20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