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迎來改革小陽春? 湖南青年張拓出身普通小鎮家庭,既沒有殷實家底,更無權貴關系。但張拓創造一個小奇跡:他從大三開始創業,經五六年打拼,從青澀創業者變成CEO。張拓的靈感來自他在央視的實習經歷。據說他當時常為找現場觀眾頭痛,有同事甚至為找觀眾打電話打到哭。張拓后來發現每月在北京制作的節目需要將近10萬觀眾。他靈機一動——何不設立一個平臺,讓想看現場節目的觀眾與欄目“精準”配對? “觀眾網”應運而生,如今它獨家代理全國130多個欄目的觀眾席位,會員500多萬,年收益千萬人民幣。而張拓的經歷,只是中國眾多創業故事中的一個。不久前與大陸朋友聚會,席間最主要話題竟然是各種創業發跡故事。一個中年朋友也想下海經商,嚇了我一跳。他說,看過許多創業案例,發現創業關鍵是要有好點子。做出一個模型,只要被風投看上再堅持打拼,沒準就能成功。朋友眼中的世道是“滿地盡是黃金甲”。我不相信創業有那么容易。然而這些故事與談話內容傳遞一個信息:自信、創業風氣和創業沖動正在中國快速發展。我的感覺最近得到數據支持。據《日本經濟新聞》本周報道,咨詢公司瀚納仕集團以13個國家的年輕人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考慮創業的中國青年高達40%,相比之下,考慮創業的日本青年只有29%。再看中國國內,這半年至少兩份調查顯示,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畢業生約占總畢業生人數兩成。當然,調查也顯示,最終創業的只有2%,是有意愿者的1/10。看來大家都清楚機會在眼前,突破口在哪里,人們還在摸索,但希望卻是實實在在的。依托于互聯網新技術,憑借國家經濟發展與居民水漲船高的消費力,中國涌現新的財富機會,等待有膽略與毅力的弄潮兒去爭取。據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中國社會一大變化也是居民紛紛下海,經商過得比當官好。而今,中國青年的創業沖動會不會是新一輪“春天的故事”來臨的前兆?大家拭目以待。就在國際調查機構公布中國青年創業意愿調查的同時,中共中央本周高調舉行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昨天又舉行相關學術研討會。習近平正嘗試以反腐修正改革開放30年來形成的嚴重弊端。打擊官僚與權貴利益集團和施行簡政放權等,其實都是在修補鄧路線的副作用。中共新領導層會否帶來改革“小陽春”,可以看看幾年后有多少新企業涌現。現在可以說,一些初步跡象與苗頭正在顯現。▲(作者韓詠紅)
環球時報20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