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華
LNG汽車作為安全、環保和經濟的交通工具,較純電動汽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頻出的當下,LNG汽車不應被政策遺忘。
7月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宣布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明確“從2014年9月1日到2017年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相信這一政策的推出,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其他扶持政策的推出,會進一步拉動新能源汽車——毋寧說是電動汽車來得更準確——的市場需求。
與國家之前推出的多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類似,本次免征購置稅再次將天然氣汽車(包括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汽車)排除在外,讓人不禁為其鳴不平。LNG汽車,無論從技術的成熟度、市場的認可度還是節能減排的角度來看,與電動汽車都具有可比性,理應納入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的視野。
電動汽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不知從何時起,電動汽車仿佛成了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但當我們從兩個維度來審視電動汽車的優勢時,或許其所代表的“新”,頗要打一點折扣。首先,就節能減排來看,電動汽車除使用環節近乎零排放之外,就其整個能源供應來看卻并非如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曾表示:“新能源車每百公里電耗相當于標準煤5.6-6.5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相當于7.5-9升油。如果不使用清潔發電,而是通過傳統燒煤發電,只不過是污染搬了個地方。”考慮到電力作為二次能源,其在發電、輸配過程中的大量能量損失,恐怕這組數字將更加具有顛覆性。
其次,電池的生產和最終報廢所帶來的巨大環境壓力。電池是各類電動汽車最核心的組件之一。無論采用鉛酸電池、鋰電池、鎳氫電池還是其他類型的燃料電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化學品作為原材料,這些化學品在提取、加工、生產以及達到使用壽命之后的處理等生命周期全過程中,倘若監管不嚴、管理不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給環境帶來巨大風險。電動汽車在使用過程中面臨的安全風險,很難說已經徹底攻克。即便風頭無二的特斯拉,也已經發生了5起電池起火事件,相對其有限的保有量來看,這樣的事故率并不是一個小數字。從這幾方面來看,新能源汽車所標榜的“新”,恐怕頗值得懷疑。
毫無疑問,電動汽車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它可以將燃油汽車的分散式污染轉變為煤電的集中用煤、集中治理,可以緩解我國機動車快速發展對燃油需求的快速增長,更符合我國“富煤、少油、貧氣”的能源資源稟賦,還能夠促進作為新興產業的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等等。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其得到政策近乎排它的溺愛的原因。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應該針對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進行扶持。僅就目前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來看,液化天然氣(LNG)汽車至少應該擁有相同或相近的優惠政策。
LNG汽車:自然成長,或堪重任
或許因為不夠普及的緣故,LNG汽車的優勢頗不為廣大公眾的認識,不明就里者甚至對其安全性頗有誤解。實際上,LNG卻是地地道道的清潔交通用能。一方面,LNG汽車僅排放二氧化碳和水,優勢自不待言。與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相比,電動車優勢主要體現在使用環節的潔凈,電池的生產、報廢等環保優勢并不明顯,同時電動車的能源經過多次轉換,能量損失嚴重。而LNG作為一次能源,除液化過程需要消耗部分電能外(實際上液化過程也是一個凈化過程,使得天然氣中的雜質更少,使用起來更潔凈),不存在過多的能量轉換損失,續航里程等也優于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使用過程也不存在污染。
另一方面,LNG汽車強大的生命力已經接受了市場檢驗。電動汽車擁有令人羨慕的政策支持。以報價20萬左右的比亞迪雙模電動車秦為例,根據現行政策,可以拿到國家和地方近7萬元的補貼,如果再免除近2萬的購置稅,意味著只需要十多萬元,一輛配置相當全面的比亞迪秦即可到手。
中汽協公布的上半年汽車產銷數據中,新能源汽車生產20692輛,銷售20477輛。估計全國目前電動汽車的保有量78000輛左右。而至2013年4月,LNG機動車已達到94000輛,預計2015年保有量將超過250000輛。相比較于中國汽車總的保有量,這一數字并不顯得耀眼,但LNG汽車是在國家層面沒有任何實質性補貼政策、僅有少數地方政府有部分針對性補貼措施的外部環境下,完全靠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點滴成長起來的。而且,LNG汽車安全表現也優于電動汽車。LNG汽車受到市場認可,既有使用成本優勢,也從一個層面說明其技術的生命力——盡管這樣的比較,并不是非常嚴謹,但卻基本能夠一窺電動汽車與LNG汽車發展態勢。
事實上,LNG汽車面臨的環境依然較為困難。新版《天然氣利用政策》首次將LNG動力汽車納入鼓勵范圍,并特別提出要鼓勵和支持汽車、船舶天然氣加注設施和設備的建設。但后續國家并未出臺任何實質性扶持政策。包括“三桶油”、新奧及部分地方燃氣企業在內的企業均表現出LNG加氣站建設熱情,但在各地面臨的環境不一,加氣站項目審批動輒需要跑十幾個部門,實施難度大,建設進程相對緩慢。由于對LNG特性缺乏深刻認識,對其安全性存在一定偏見,LNG汽車在使用、年檢等方面也面臨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對其推廣構成不利影響。
或許有人擔心,支持LNG作為汽車用能將不利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從而讓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起點便落后于他人,實在有過慮之嫌。目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如此龐大的汽車市場,足以容納包括LNG汽車和傳統能源汽車在內的各種類型的汽車同場競技。
而從氣源保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近年來國內LNG接收站建設、國內小型LNG工廠以及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來自中亞及未來的俄羅斯天然氣等,均將為我國天然氣保障供應提供良好支撐。實際上,隨著本輪經濟增速放緩,部分區域天然氣市場正面臨階段性富余,亟待拓展新的天然氣應用領域。日本重啟核電,亞洲市場LNG價格有望進入價格下行通道,我國發展LNG汽車正面臨一輪較好的資源市場機遇期。
誠然,有專家分析認為,天然氣價格改革將可能導致LNG汽車的競爭優勢有所下降,即便如此,LNG汽車仍具備一定的能源價格優勢。從一個更加長遠的視角來看待我國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即天然氣價格改革是我國整體能源價格改革的一部分,環境治理成本納入能源價格將是必然趨勢,屆時天然氣的優勢將更為凸顯。
當然,LNG汽車只是新能源汽車在電動汽車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如同電動汽車不能代表新能源汽車一樣,即便加上LNG汽車,也并不能代表全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應該有更開闊的視野,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更不能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