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宇
在國內油服市場被三大公司瓜分的當下,民營油服企業試圖在上游有所作為,并在非常規領域打開缺口。
李軍(化名)是一家民營油服企業里投資部門的員工,在最近半年多的時間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到處找融資、看合適的上游項目。
“現在國內油氣行業大環境比較蕭條,中石油的上游作業減少了,我們的業務也隨著減少了,所以我們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油服以外的業務,希望能保證公司的業績不跌太多。”李軍對《能源》記者說,“不過好在我們現在可以進入的領域更多了,市場也更加公開了。”
李軍所在的公司幾乎可以代表目前國內民營油服企業的普遍狀況。對民營油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好在以頁巖氣為突破口的行業壟斷正在打破重組,民企機會更多;壞在以中石油為首的反腐風暴正在席卷全行業,整體的作業量減少。
如果能在這場反腐風浪之后完好存活下來,那么等待民營油服企業的將是一個更有潛力的油服行業,當然也將是一個競爭更激勵、波瀾更多的市場。眼下對于民營油服行業里的弄潮兒來說,或許一個轉身就能獲得更廣闊的天空,亦或許一個轉身就陷入了不復的深淵。
《能源》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國內民營油服行業正在出現兩極分化,過去靠關系就能得到訂單的模式已經漸行漸遠,更加專業的油服企業將能夠更好地立足于行業;同時,國內油氣行業的改革也給這些民營油服企業帶來了更多元的機會,誰能抓住機會誰就能贏得未來。
行業轉折點
國內民營油服企業的歷史都不長,他們大多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他們急速生長的時期。他們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即創始人或者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基本都是從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石油企業中走出去的。
過去十年里,隨著國內油氣產量的增加,民營油服企業的隊伍也相應擴大,一些從設備制造起家的企業,如今還已經將業務擴張至附加值更高的綜合服務領域。然而,有公開資料顯示,中石油、中石化內部自己的油服隊伍就占據了市場85%—90%的份額,剩余一成多的市場才由國際和國內的民營油服公司分食。
如果能夠破除油服行業里無形的壁壘,民營油服企業將獲得更廣闊的市場。從2012年頁巖氣探礦權公開招標之后,被設為獨立礦種的頁巖氣似乎一下子點燃了國內民營企業的消除壁壘希望,民營油服公司紛紛開始布局頁巖氣,有的著眼于為新進入頁巖氣領域的企業提供服務,有的開始著手研發、生產更多的頁巖氣開發設備,還有的直接投資進入了頁巖氣的勘探開發。
在頁巖氣開發的狂潮讓民企春心蕩漾之際,一場席卷中國最大油企的反腐風暴猝不及防地打亂了民營油服跑步向前的步伐。
中石油集團這家中國最大的油氣開發企業腐敗窩案爆發之后,頁巖氣開發所帶來的紅利似乎一下子被陰霾覆蓋,更讓民營油服公司不安的是,中石油系統內的動蕩久久難以平復,其相關的工作量也大幅縮減。
陜西長慶、新疆塔里木等多個中石油的上游主產區今年以來的鉆井等工作量都遠低于去年同期,一些小的鉆井隊由于一直沒能得到工作而開始徹底轉行,一些上市的民營油服公司盡管在業績報告上尚未體現出較大的落差,但是多位公司內部人士私下都對記者表示,公司從去年下半年以后接到的訂單量就開始減少了。
一位石油領域資深人士日前對《能源》記者透露說,今年以來,新疆的部分油田服務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和機器都歇著,長慶那邊的情況更嚴重,有的地方一多半的設備都空置,沒活兒干。
有分析人士對民營油服企業的這一輪衰退十分悲觀。申銀萬國7月9日發布的油服行業報告稱,該行業正在進入一個下行周期,而行業的下滑主要是石油公司資本開支下滑和反腐的疊加效應造成的,行業利潤率會出現下滑,行業估值重心下移,并將其從標配下調行業評級至低配。
不過,日子還要繼續過,民營油服企業們并沒有對行業完全失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只是油服行業的轉折點,而轉折的彎道也即將過去,因為國內正在進行的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將有利于民營油服企業獲得新的市場機遇,并且中石油的反腐也即將結束。
據國土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透露,我國將在新疆率先進行油氣體制改革,特別是要在礦權上有重大突破,有關部委,包括國土資源部都在制定有關方案,等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實施,新疆對全國的油氣體制改革會起到示范作用。
宏華集團總裁助理、總裁辦主任鄧學軍對《能源》記者表示,國內的這場油氣領域的改革對民營企業會有較大的影響,開放幅度越大、越透明、競爭越公平,對民營企業就越有利。宏華成立的油氣工程服務公司就是希望能在國內油氣領域改革中憑借自己的技術實力和服務優勢來獲取更多的市場。
平安證券也對民營油服行業持樂觀態度,其日前發布的研報稱,中長期來看,石油行業國企改革和頁巖氣的發展將推動我國油服行業發展。改革之后民營公司能夠直接與國企油服公司公平競標,作業靈活、追求效率的民營油服公司將更具有競爭優勢。
非常規機遇
盡管油服行業目前還籠罩著業績下降的愁云,但面對以頁巖氣、致密氣為主的非常規油氣開發的市場機遇,民營油服企業都已經紛紛行動了起來。
張大偉表示,中國的油氣資源經過幾十年的勘探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在常規油氣領域,面臨著超深、高壓、高溫等技術難題,非常規天然氣雖然已經進入了實際的勘探開發階段,但是還有很多的技術難題需要去解決,也需要很多的工程服務市場。
華油能源集團(下稱華油集團)副總裁兼董事會執行董事金樹茂對《能源》記者介紹說,華油集團很重視頁巖氣的戰略發展,專門成立了非常規項目部,他說:“我們和哈里伯頓合作,已經在四川為中石油壓裂了第一口水平井,并獲得了高產,我們已成為民營企業最早參與四川盆地頁壓裂和油基泥漿業務的企業。”
同時,華油集團還抓住新疆油氣體制改革的契機,與哈里伯頓合資設立了壓裂增產服務公司——新疆華頓同達油田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華頓同達)。華頓同達落戶在新疆國家級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目標客戶以新疆地區各油氣田為主。合資公司計劃投資總額1億美元,其中注冊資本為3400萬美元,華油集團出資比例51%,哈里伯頓出資比例49%。
華油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國強接受《能源》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新疆的油氣開發面臨非常大的技術挑戰,高溫、高壓、高腐蝕性等世界級難題,華油在新疆開展業務20多年,對當地的油藏、地質條件是非常了解,所以“我們把合資公司設立到了新疆——這個我們熟悉的區域,并且也是需要先進技術的地區。”
華油和哈里伯頓在新疆的這一波布局背后還有更多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分析人士稱,中石油長慶油田的鉆井作業量短期內難以恢復到此前的高峰了,而新疆的油田將是中石油國內油氣產量增產的主要地區,但是新疆油氣田的增產難度比較大,有很多可能都是非常規油氣,這就需要更多的工程服務,華油此時在新疆成立壓裂增產公司就是看準了這個機遇。
從全國范圍來看,頁巖氣開發給油服企業開發所帶來的作業量巨大。據張大偉此前測算,如果我國要完成600億-1000億立方米/年頁巖氣產量的目標,最少要打2萬口生產井,而且這2萬口生產井還必須有一定的產量,否則還需要打更多的井。
中石化對頁巖氣的開發就十分看重。中石化重慶涪陵頁巖氣項目已成為國內頁巖氣開發的標桿性項目,根據中石化提供的資料,在涪陵頁巖氣工區里,共有施工隊伍138支,其中,中石化81支,中石油7支,私營企業44支,外資企業6支。民營和外資企業占到了近40%。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從頁巖氣開發領域已經分得一杯羹的民企有包括華油集團、宏華集團、安東油服、杰瑞股份、吉艾科技、恒泰艾普等等十多家公司。
鄧學軍介紹說,宏華集團從幾個角度都可以進入頁巖氣開采領域:首先是與頁巖氣相關的產品,如6000馬力壓裂泵、柔性水罐、燃氣電機、連續油管鉆機等;其次,宏華的油氣工程服務公司可以提供頁巖氣鉆井服務;第三,宏華可以提出頁巖氣整體解決方案,即對一片區域進行整體開發,而不僅僅是提供單個鉆井服務。
下一站:甲方?
盡管油服市場長期來看不會一直衰退下去,但是對民營油服企業來說,來自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內的油服隊伍的競爭也會越來越大。
傅成玉已經將中石化下屬的各油田公司、石油管理局的油服業務整合重組,并于2012年12月成立了“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為中石化唯一對外從事石油工程業務、參與全球競爭的綜合一體化承包商和技術服務商。
同時中石油內部也正在進行一場市場化的改革,力促其自己的油服隊伍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說,雖然民營油服企業從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開發領域獲得了不少訂單,但比起“兩桶油”自己的油服來說,他們仍然還是靠邊站,所以對民企來說,更好的出路還是轉型做一些上游項目,尤其是國外的市場。
的確,在油氣開發領域甲方比乙方賺得多得多,有實力的民營油服企業或許多少都有進入甲方市場的意愿。
有的民營油服企業已經在海外收購了區塊,比如杰瑞股份前年就以880萬加元(折合人民幣5712萬元)購買了加拿大的一些頁巖氣區塊。杰瑞股份副總裁姜曉寶坦言,拿下加拿大區塊并不意味著杰瑞要做上游,也不意味著我們在國內也要買區塊,但是毫無疑問,有這個區塊杰瑞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頁巖氣相關的技術,以迎接國內頁巖氣開采的機遇。
在國內,民營油服企業目前只有在頁巖氣區塊有進入上游開發成為甲方的機會。鄧學軍表示,宏華是否參與下一輪頁巖氣招投標取決于兩個因素:1. 所招投標的區塊是否優質;2. 如果是優質區塊,獲得成本是否過高,投入產出是否合理。如果達到這兩個條件,宏華則有可能參與競標。
油服企業轉做甲方公司在國際上是否有先例?金樹茂說,在國際石油行業,一般有一個約定,即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商務,如果你是油公司,那么你就把自己的油公司做好,如果你是技術服務公司的話,那么就把你自己的技術做好,當然也有特例,因為這個沒有黑和白之分,在美國當年剛開始開發頁巖氣的時候也曾出現過油服公司和油公司融合的案例。
“中國的石油工業正處于變革的過程中,任何可能都有可能發生,比如我們的設備制造公司也搞起了服務,那么一些服務公司也有可能去搞一些油公司的業務。”金樹茂說,“所以總的來說,核心商務應該遵守,但是特例也會有,在特定的大的背景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沒有黑白之分。”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民營油服企業轉做甲方的做法并不看好。上述石油領域資深人士認為,甲方比乙方的確賺得更多,但甲方在資金規模、管理運作等等各方面的要求比乙方要高出許多倍,如果乙方市場做不好了而轉做甲方,那結局肯定更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