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盡管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中海陽押注多年的光熱電站終于頂開了商業化的閘門。
中廣核青海德令哈50MW槽式光熱發電項目于7月宣布正式動工建設,這是國內光熱發電產業首個開工建設的商業運用項目。國內光熱發電產業從2006年開始逐漸形成相關的技術基礎,然而商業化項目一直毫無起色。如今,沉寂數年的光熱發電脈搏終于重新跳動。
2006年,國家啟動“863”重點項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研究,隨著光熱發電技術被更多認知,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參與到光熱發電產業當中。由此,國內在光熱發電材料、裝備、生產線設備等方面慢慢初具規模。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商業項目的試驗,光熱發電在集成和服務領域始終表現平平。這是目前國內光熱發電產業較為尷尬的局面。
中海陽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陽”)是從2008年開始進入光熱發電技術探尋階段,彼時中海陽一直專注于光伏電站建設。“2008年的光伏市場經歷了一波震蕩,那時我們發現,由于不能穩定供電,光伏電力并不能供給醫院等具有高精密儀器的單位,所以我們想到了能不能利用光熱進行發電,那時光熱發電并不是新鮮事,國外早已有了應用,但在國內并沒有太多人知道。”中海陽董事長薛黎明對《能源》雜志記者如此說道。
由此,依托于光伏發電的數年積累,中海陽進入光熱發電領域。而目前已成為了國內四大反射鏡廠商之一。雖然國內光熱發電市場尚未形成,但反射鏡市場競爭格局已現。據了解,在中廣核德令哈項目開工之前,中廣核曾經做過一條試驗回路,規模約幾百千瓦,而其中一半的反射鏡均由中海陽提供。
雖然現在該項目尚未開始招標,但由于中海陽參與了部分技術規范制定,所以一期項目的鏡場或繼續由中海陽供給。
入場
即便薛黎明早在2008年就已經注意到光熱發電的前景,但公司真正投入到這個產業是在2010年中海陽啟動新三板掛牌之后。2010年,光伏市場正處于最為輝煌的時期,由于行業環境利好,中海陽進行了3輪定增融資,總融資金額近4億元。彼時中海陽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投入當時最熱的光伏,尤其是硅料的購買、切割;二是投入新興產業光熱發電。
為此,薛黎明調查了未來2-3年電池片及硅片的市場供需關系,然后分析了中海陽在2010年重資投入光伏組件后其產生產能所需要的時間。
而得出的結果是,在設備制造領域,中國于2010年訂購的電池片制造設備均投產的話,到2012年底,其釋放的總產能是50GW。然而,2010年全球的市場需求僅維持在20GW左右。此時全球光伏增長率在20%-30%,如果按照30%計算,兩年后國內的市場需求最大也僅僅是35GW。與此同時,中海陽若于2010年投資硅片,那么整個設備廠要到2012年底才能建設完成。這恰恰到了國內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最為嚴重時期。
也就是這個原因,使得薛黎明當時毅然決定投入光熱發電。
2011年,中海陽與成都雙流地方政府簽署投資協議,并在當地成立了成都禪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開始建設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系統項目,一期總投資達5億元。
該項目開工兩年后,已于去年6月宣布投產。
華電新能源技術開發公司(下稱“華電新能源”)總經理田立曾向《能源》雜志記者透露,近幾年國內涌現出許多制造反射鏡的企業,但由于沒有商業化項目運行,這些企業的產品大多賣不出去,有部分企業選擇出口,不過國內反射鏡技術尚不成熟,企業在出口時便遇到了質量門檻。由此,大多數鏡場企業最初對光熱發電的熱情逐漸消失殆盡,慢慢退出這個行業。
對此,薛黎明表示,沒有市場以及缺乏技術競爭力是國內鏡場企業退離的原因。目前中海陽的反射鏡產品尚未走到商業化階段,僅應用在部分試驗回路中,即幾百千瓦規模。而第一批產品于去年下線,到了今年的4月份,中海陽才真正具備全自動化連續生產的條件。”今年我們會供貨給商業化電站,除了中廣核以外,還有美國一部分光熱電站。”薛黎明說。
由此看來,國內光熱發電產業或能在今年真正開始大幅度啟動。
等電價
對于光熱發電發展緩慢一事,所有的受訪者均表示,電價未出臺是最大的障礙。實際上,此次中廣核高調開工光熱電站的舉動被業內解讀為對示范電價等扶持政策的出臺有信心。
據田立透露,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近期表示過光熱發電示范電價將在今年12月出臺,這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原本計劃于2014年10月完工的中廣核青海德令哈項目一再推遲,而于現在才動工的原因或就在此。
目前國內處于前期開發的光熱發電項目達25個以上,總裝機超過1600MW。大型國企發電集團是光熱發電項目開發的主力軍,五大發電集團及中廣核項目總計約1134MW,占到規劃項目的70%。 但如今卻只有中廣核項目開始動工。田立對記者說,五大發電集團一直沒有動靜的原因即在于電價沒有出臺,任期內的集團領導更意向于投資開發一些已經成熟的項目,光熱發電規劃項目由此擱淺。
為了配合示范電價出臺,能源局在今年或將規定其中15個規劃項目必須動工,以此試驗光熱發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而最近,受國家能源局委托,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從6月16日至7月5日在全國范圍內對從事太陽能熱發電集熱鏡場相關設備廠家的水平和制造能力進行了調研。同時,聯盟也組織專家組到12家典型企業進行了現場調研,調查支撐塔式、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建設的加工制造產業鏈。薛黎明對記者表示,中海陽的調研表剛剛上交,這一系列舉動在此前從未有過,能源局對光熱發電的重視給了眾多企業信心。
在薛黎明看來,中海陽的反射鏡系統項目在今年可以進入產業化生產恰恰是最好的時機。批量供貨、規模化投入、產業鏈完善以及電價即將出臺,這幾個基本要素剛好凝聚在一個時間點上。
目前中海陽仍然側重于設備供應和系統集成上,不排除未來會作為業主參與單位之一。但是中海陽不會作為主業主參與單位,最大的可能性是以央企為主導,中海陽參與10%-20%的股份,這種模式現在已在商討。
對于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此前建議的1.38元/千瓦時的示范電價,薛黎明認為,1.3元/千瓦時以上企業均可接受。此外,如果到2020年,國內有5GW裝機容量,那么光熱發電的示范電價能降到同期的光伏電價之下,這是由于光熱發電的電能質量要比光伏好得多,行業會逐漸偏向光熱發電。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海陽會放棄“老本行”,在其對中海陽的規劃中,光熱發電及光伏電站各自有其生存空間。只不過光伏在未來會以分布式存在居多,而在大型電源供給上光熱發電占據的份額會越來越高。“我們在光熱發電核心技術研發的投資上會占很大一大部分,雖然短期上來看,光伏電站仍然是中海陽的主要收入,但從長期來講,光熱發電會逐漸變為主導。”薛黎明最后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