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劉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黨中央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全會公報最為突出的亮點。這是我們黨從新時期和新形勢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內涵
“治理”是興起于上個世紀末的一種全新的政治概念,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所謂國家治理,就是指國家主權的擁有者、國家政權的管理者以及利益相關者等多元的行動者在國家的范圍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
作為行政管理的三種范式,“統治”、“管理”和“治理”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需要借助公共權力維持社會秩序和處理公共事務,從而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概念,“國家治理”與“國家統治”和“國家管理”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表現在權威主體的差別,統治和管理的主體是政府或其他國家公共權力機關,而治理的主體除了政府外,還包括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居民自治組織等;其次是權威的性質不同,統治和管理都具有強制性的,而治理則更多表現為協商;第三,權威的基礎不同,統治和管理的權威基礎主要來源于國家的各種強制性法律法規,而治理的權威來源還包括各種非強制的契約和公民的認同;第四,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運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而治理則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第五,作用的范圍不同,統治所涉及的范圍以政府權力所及領域為邊界,而治理所涉及的范圍則以公共領域為邊界。
關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同志有著這樣的論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這一重要論述,科學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從治理體系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思想體系,《決定》提出的增強“三個自信”,就屬于這一范疇;二是組織體系,包括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以及政府機構改革,都是組織體系建設的內容;三是制度體系,包括改善黨的領導、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政策制定等;四是作風體系,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作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多樣化的治理方式、治理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們黨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大發展與創新。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腐敗問題、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貧富差距等等都是實現“中國夢”的攔路虎。國家夢想的實現,需要治理體系的與時俱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不僅是對人民群眾關注的及時回應,更是對國家復興和民族復興的莊嚴承諾,對于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急劇變遷。在綜合國力快速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經濟結構多元化、社會階層多樣化、利益訴求復雜化帶來的現代治理難題,使政府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各領域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這就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備,法制還不夠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依然存在;公務員隊伍的整體能力素質還有待提高;社會參與、群眾自治程度還不高。這都要求我們加快治理體系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動力。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夢是現代夢,它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渴望擺脫傳統束縛,走向現代社會,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現代化是一個多層面的進程,它涉及到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里的變革。”過去我們講四個現代化,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防現代化,主要是從經濟角度來定義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則是從制度建設的層面提出的現代化,包括國家的治理理念、機構設置、制度法規等,實質上就是政治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我們黨在新時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是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的必經之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有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本質要求就是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協同治理的國家治理模式。在現代化的治理體系中,政府和人民都是治理的主體,通過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使社會各階層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全民參與。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人民幸福安樂的重要條件。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改善民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的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只有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
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出席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時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
首先就是要實行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一方面要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人民群眾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與決策;一方面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習近平同志曾經強調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也是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歷史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凝聚各族人民,不可能把國家治理好。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更好地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
其次,在治理方式上做到法治和德治的統一。國家治理體系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法治就是要從總體上考慮和規劃各個領域的改革方案,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和高效的執行體系。一是要加快法律法規體系的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