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組
“猇亭區開展的社區‘五務惠民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為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日前,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深入猇亭區七里新村社區調研時,給予了該區“五務”惠民服務平臺充分肯定。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猇亭區通過創新“五務”惠民平臺打通為民“末梢環節”,創造出了一套“幸福猇亭”的群眾工作法。
搭建群眾最便捷的惠民平臺
“搬遷入住新社區后,感覺自己就像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娘家不認,婆家不親!”這是七里新村的李女士曾經發出的一番感慨。原來,她在剛搬遷入住時,在辦證過程中遭遇了新舊兩個居委會領導的“踢皮球、打太極”。
一方面是入住群眾“很受傷”,另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也表示“很委屈”。“社區辦公全都擠在不足40平米的架空層,屋小空氣悶,群眾連坐的位置都沒有。沒有一個可以辦事、管事、說事兒的平臺,我們又能怎么辦!”
群眾和干部的“呼聲”強烈,從街道到區級,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充分實地調研后,猇亭區區委、區政府召開社區專題辦公會,提出了“搭建五務惠民平臺”的理念,明確了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社會組織服務、志愿者服務和信息生活服務的“五務”進社區思路。從頂層設計層面確定下了“高定位、管長遠”和“一步規劃、分步實施”的目標。
基調定準了,接下來的事情就相對好辦了。區委隨即出臺了《關于加強示范社區創建的實施意見》,區委書記石顯銀擔任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組織、政法、社會管理創新、民政、財政、街辦、社區等部門和部分群眾代表“走馬上任”,立即著手各搬遷社區的規劃建設,全程參與方案設計和建設監管。
23個社區到136個網格的分解,“300-500平米”到“一戶一平米,不低于2000平米”的“擴容”,“不超過1500元/平米的綜合成本”……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是大家智慧的結晶。
搬遷建設不是簡單的異地重建。建設領導小組從方便轄區服務對象入手,對每個小區的規劃設計、功能分區等反復論證,不放過一個細節,不留下一個死角,每個社區服務大廳均開辟了“五務”功能區。23個社區重新規劃選址,并因地制宜進入改造、重建當中。全區已高標準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平臺8個,在建社區平臺4個。
“咱們群眾說事、他們干部辦事、社區解決難事,‘五務平臺的功勞真不小!”社區張老師的一席話說出了大家伙兒的心聲,群眾、干部喜上眉梢。
給予百姓最需要的細致幫助
“給百姓最好的,不如給百姓最需要的。”七里新村的“璐璐工作室”用行動給這句話注入了新的內涵。
兩年前,七里新村的網格員彭璐在自己的“網”中巡查時發現,這里竟有十幾個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放學后或趴在小區的石凳上寫字,或貼在墻上寫作業,看著讓人心酸。
“要給自己‘網里的孩子一個潔凈的家庭教室”,彭璐萌發了開辦“璐璐工作室”的想法。她當即收回了一套正在出租的安置房,購買了22套課桌,承諾不收留守兒童一分錢。30多名留守兒童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初中,“璐璐工作室”的孩子們獲獎無數,璐璐也在這份給予和付出中得到了一份“被需要”,獲得了一份“被滿足”。
兩年時間過去了,“璐璐工作室”的社會效應由“網”內擴大到“網”外,社區內其他留守兒童在社區的協調下,也都由相應的照顧對象認領。
像彭璐這樣因“網”結緣、一“網”情深的事例,社區不在少數。七里新村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益華介紹,目前社區已經形成了“組織網、資源網、人力網、服務網”的“四網”體系。“社區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是“組織網”的內涵所在;“就業資源網”實施培訓機構出菜單、居民培訓點單、培訓資金組織買單、推薦企業用工下訂單的“四單式”培訓模式,讓95%以上有就業意愿的適齡居民實現了靈活就業;“十五分鐘就醫圈”涵蓋3個家庭責任醫師團隊,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家庭2125戶12750人;“社區幫幫團”堅持每月的聯席會議制度,力所能及解決居民難事;“人力網”讓社區“兩委”班子的學歷層次有了大的提升,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更強、方法更多,而“服務網”更是凸顯了“只需進一個門,找一個人,群眾就能把事辦成”的強大效應。
打造群眾最滿意的服務體系
“沒想到在現場分分鐘就把《獨生子女證》給辦好了。”直至今天,劉炎、馮蕾夫婦對于那次在社區現場申請、現場領取《獨生子女證》的經歷仍然贊不絕口。
劉炎夫婦的“深有感觸”,緣于今年和以往辦事的親身體驗。過去是一點小事要花半天時間跑到政府部門,往往會碰到工作人員你推我攘,橫眉冷對。而今是服務審批變‘路上走為‘網上跑,‘多人經辦變‘一人專辦,群眾辦事不用來回跑了,省時省心又省力。這悄然而生的變化,緣于該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推波助力。
“政府形式多,領導派頭足,無視群眾的疾苦”、“遇到問題繞道走,觸及實質打哈哈”、“社區干部官不大,架子一點也不小”……一條條不留情面的“意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被端上了臺面。意見“火辣辣”,臉上“熱乎乎”,黨員、干部心中除了羞愧、不安,更迸發出直面問題和矛盾、立行立改的決心和勇氣。
不改則已,改則徹底。猇亭區從小處著手,從老百姓關注的事情入手。出臺了社區干部管理辦法,將社區工作人員工作業績、工資待遇和老百姓評價緊密掛鉤,群眾不認可的,社區干部必須在第一時間改進,社區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必須圍繞做好居民各項服務來轉變。
社區工作人員一改坐等老百姓上門為主動到社區網格走訪,和轄區居民拉家常,征求意見,把服務工作送到家門口。連鎖超市、居家養老日間照料站、健康服務中心、老年人養生保健室、四點半學校及殘疾人康復中心等一批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入駐”社區,郵政、銀行、電信、移動等金融和通訊的便民利民服務設施終端延伸到社區,“紅白喜事館”、“齊思源居家養老社”、“七彩藝術團”等91家社會組織及52支志愿者服務隊活躍在桐嶺新村、紅港新村、七里新村社區,滿足了社區群眾的生活所需。
與此同時,社區以信息生活服務入手,建立了26個QQ群及微信平臺,8000余名社區居民實時在線互動,家長里短、擾神煩心之事在平臺上就可得到傾訴和解決。目前,社區承接政府各類公共服務事項67項,可在社區內辦理32項、可代辦代理35項;減少8個審批環節104個工作日。全部搬遷新社區實現了無零就業家庭、零越級上訪、零重大刑事案件、零群體性事件、零重大安全事故、特殊群體服務零遺漏的“六零”目標。
“接地氣,惠民生”,這是猇亭區在路線教育邊整邊改工作中提出的要求。廣大的黨員干部俯下身子,甩開膀子,進社區服務社區居民、進廠區服務產業工人,進院區服務獨居老人的“三進三服務”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社區平臺健全了,文化舞臺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富足了;服務平臺建立了,住房婚戀問題解決了,工人的內心安定了;志愿者隊伍活躍了,服務手段豐富了,獨居老人的孤獨消失了……
“愿把群眾當親人,志把末端變通途。”正如猇亭區委書記石顯銀所說,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執著信念,故能將“群眾路線”這條大道走到底,打通服務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這就是“幸福猇亭”的“群眾”情懷,也是“幸福猇亭”的“群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