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成
基層領導干部不能樹“官”念,要多樹“民”念,正視自己只是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領導干部只要放下架子,帶著真情走近群眾,號準群眾的思想脈搏,傾力了解實際情況,用心化解基層矛盾,才能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做群眾的真心朋友和貼心人。
通過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深刻領會到:作為基層領導干部,應應該把群眾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多想想群眾、多問問群眾、多走進群眾、多為群眾辦事,不樹“官”念、不打官腔、不擺官架、不耍官威,努力加強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多想想群眾,不樹“官”念。領導干部的“官位”,是靠群眾立起來的。只有忠誠黨的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在群眾中樹立良好形象。基層領導干部不能樹“官”念,要多樹“民”念,正視自己只是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有要多想想群眾,才能更好為民服務。多想想群眾的疾苦,因為“我來自百姓”。古時有一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詮釋的要義就是干部原本就是普通百姓一員,應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惦念群眾的疾苦。如果不為他們著想,就會背離群眾,處處與民爭利,并損害其利益。多想想群眾的困難,心中常裝老百姓。現實生活中,群眾有許多難辦之事、難解之困,如果需要到機關求助、辦事,常遇“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之苦惱,無形之中便使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因此,在為群眾辦事時,黨員干部心應換位思考, 樹立公仆意識,把群眾當親人,對他們始終關心、體貼和照顧。
多問問群眾,不打官腔。當官不像官,一心為群眾。這是人民群眾對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同志的高度贊揚。因此,領導干部只有像焦裕祿同志那樣親民,不打官腔,才能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問計于群眾,廣納民意。有時候,某一項決策出發點是好的,但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往往事與愿違,甚至造成群眾不滿。究其根本,就是決策前沒有征求群眾的意見。眾所周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意見和建議,往往代表著自己立場和觀點。因此,我們在決策時,必須把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焦群眾,躬下身子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多站在群眾立場看事情、想問題、解危難,以掌握“原生態”的鄉情民意。只有這樣,我們的決策才符合客觀實際,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從善如流,廣聚民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黨和政府的工作,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人民群眾長期處于生產生活的一線,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看問題思路廣,解決問題辦法多。因此,一項工作推進得如何、一件事情完成得怎么樣?群眾的評判最真實,最有價值。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體溫計“,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進,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多走進群眾,不擺官架。愿不愿同群眾打交道,敢不敢走進群眾,是衡量黨員干部政治品質和素養的標尺。黨員干部要把自己置身群眾之中,勇于面對群眾的期盼和訴求,努力為他們排憂解難。只有堅持走進群眾,多和群眾交流,多聽群眾意見,干部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獲得群眾的信任。人與人之間只有心靈相通,情感才能水乳交融,才能心心相印。領導干部只要放下架子,帶著真情走近群眾,號準群眾的思想脈搏,傾力了解實際情況,用心化解基層矛盾,才能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做群眾的真心朋友和貼心人。
多為群眾辦事,不耍官威。踐行群眾路線,說到底就是要多為群眾辦事,不耍官威,不唱官調,真心愛民。對群眾態度和藹,而不是橫眉冷對。什么樣的服務態度決定什么樣的服務效果,干部對待群眾要有一副熱心腸,好臉相待、好言相送的工作態度,用誠心細心和耐心,換來群眾的舒心順心和安心。在為群眾辦事時,不要裝腔作勢。會不會為群眾辦事,能不能把事情辦好,群眾心里始終都會有一桿秤。各級干部要提能善政,精通業務,多在田間地頭走,多在平凡崗位干,多在工作一線煉,在服務中增長才干,在業務工作中提高效率,是自己成為“遇難事能辦,遇難題能解““的行家里手,在服務工作中才會備受群眾青睞,才會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作者系十堰市茅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