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林
在全民為中國夢發憤圖強之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既是指揮者,又是身先士卒的帶頭人。在講政治,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領導干部必須胸懷寬廣、頗具雅量,這不僅是為官者應有的氣度和境界,也是其不辱使命所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人們常說:額頭能跑馬,掌上能立人,肚里能撐船,想必講的都是大氣與雅量。“君子以厚德載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則易物兼濟”……縱觀古今,先哲們對雅量的高見和傳承值得我輩學習鑒借。
所謂雅量,至少要做到三點。
其一,容言。好話,孬話,刺耳話,都能聽得進。好話固然悅耳,可為官者時時處在矛盾的焦點和風口浪尖上,哪有那么多溢美之辭歌頌他?有道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歷史上,王安石的教訓就非常值得深思。雖然他銳意改革,但心胸不夠寬闊,只顧及個人的面子和權威,聽不得相佐意見。當時,蘇東坡贊同他推進新政,但覺得其變法主張與自己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便常常給他提個意見,甚至不分場合地放上幾炮。現在看來,許多意見很有道理,諸如王安石用人“無知人之明”就非常切中要害。于是,王安石便耿耿于懷,跑到皇上那兒去誣告“軾兄弟大抵以飛鉗捭闔為事”,直至把蘇軾貶官發外,留下歷史之遺憾與罵名。可見,領導者必須虛懷苦谷,發揚民主,從善如流。
其二,容事。易事、難事、窩囊事,事事了然于心。為官者的本份就是謀事、干事、管事,因而必須首先容事。對此,周恩來同志便是一個光輝典范。古人亦有佳話。戰國時期楚莊王一次大宴群臣,令宮中美女勸酒。入夜酒酣,風起燭滅,有人醉膽包天,拉扯宮女裙子。宮女一怒之下,扯下了他的冠纓,意在查究。不料楚莊王卻下令:“今日飲酒,不絕冠纓難以盡歡”。于是,與宴者盡絕冠纓,然后點燭,極歡而罷。后來,楚國與鄭國作戰,激戰中只見一位將領沖鋒陷陣,英勇殺敵,五戰皆捷。一詢問,乃夜宴時被美女扯去冠纓之宿將。
其三,容人。常人、能人、庸人,均能以誠相待。不按自己的好惡取舍別人,做到善舞者不以舞取人,能歌者不以歌量人。既欣賞少林功,又接納武當拳。歷史上管鮑之交,就是相交知己的楷模。公元前685年夏天,齊桓公建立了齊國,以鮑叔牙為第一功臣,打算委以相任。對此,鮑叔牙堅決謝絕,找到齊桓公力舉管仲,而輔佐公子糾且箭射齊桓公的管仲,卻囚于魯,生死未卜。豁達大度的齊桓公遂棄一箭之仇,改以管為相,成就霸業。鮑叔牙之所以力薦管仲,是因為他們由相交到相知。正如管仲說的:吾小時窮困與鮑叔牙做生意,賺了錢總是多拿一點,鮑不以我貪,知我貧也;吾常與鮑議事而無主張,鮑不以我愚,知時不利我也;吾三次做官被罷,鮑不以我屑,知我時運不濟;吾作戰常敗,鮑不以我怕死,知我有老母也;吾被囚受辱,鮑不以我恥,知我不辱小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史記.管晏列傳》。古人尚有如此雅量,今天的執政者們一定能做得更好。
當然,雅量不會與生俱來。首先,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如果放松學習,思想就會落伍,精神會陷入低迷或誤區,以至于做人做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有道是“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所以說,學習好,境界高;境界高,雅量大。正如《明·讀書續錄》中所講,“識進,則量進”。其次,靠修養錘煉。能養氣,量必宏。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要想成就一番偉業,為官者需要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大氣,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樣,就必須修煉雅量,鍛造一身浩然之氣:不為名利所累,不為權利相爭,不為鎖事所困。再次,百煉中成鋼。雅量的大小,持續得長短,需要一個千錘百煉的過程:深入實踐,知行統一;深入社會,融入生活;深入百姓,協調矛盾……如果嘴上說得好,心眼卻比針尖小,那是為官者之大忌。
總之,雅量是雕塑人性和官德的精神法寶,為官者只有寬宏大量,才能淡然處世并泰然自若,讓恒久的忍耐化為堅毅,使干戈化為玉帛,其中必然閃爍著人性與智慧的光芒。
(作者單位:咸寧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