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王思遠+鄧妍方+區培穎
學業壓力、感情困惑、前途迷茫……身處象牙塔,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發展研究與指導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華中科技大學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機構,為全校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服務。
聽·名人名師話心靈
2009年,該中心推出“心靈之約”系列講座,將鮮活的心理知識和深沉的人文底蘊結合起來,讓大家在主講人的講解下獲得心靈的美麗。至今講座已舉辦117期,講座嘉賓的心靈語錄讓人受益匪淺。
人生而自由,卻無不在枷鎖中,枷鎖的主要來源便是心靈羈絆和心靈役使。心靈羈絆主要來源于教育本身、文化傳統、金錢物質、過多選擇和虛擬世界。心靈役使則主要是宗教及不當人際關系的不良產物。
自由是每個人都應有的權利,它是一種應當成為習慣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境界,一種對健全人格的追索。心靈自由可以使我們達到事業發展的高度,培養健全人格,成為更好的自己,這與每個人未來的幸福密不可分。
要想獲得自由就要心靈開放,只有對自己、他人、教育、社會、未來全面開放,才滿足了享受自由的先決條件。同時,要積極學習文化知識,留心觀察生活,主動去思考和感悟,沒有文化,心靈必然是遭遇很多束縛的,悟到的東西越多,就能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走得越遠。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人一生面對諸多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自己。想要與他人和諧相處,首先應處理好與自我的關系。要悅納自我,因為人際關系是自我關系的投射。基于調查,人們普遍最喜歡的人的特征不是聰明、善于交流等,而是自信和真誠,因而人應首先完善自我品質,做到自己喜歡自己,然后自己才會喜歡他人,他人也才會接納自己。如此,看待世界的態度也是樂觀的。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愛,而是愛的能力和技巧不夠,學會藝術地處理矛盾沖突非常重要。
——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余曉敏
旅行最大的快樂有三點,一是體味別樣生活,二是遇見愛、學會包容,三是享受原始的快樂。
趕火車時,在關門的前一秒擠上車,盡管渾身臭汗,氣喘吁吁,心里安定滿足;泥地里跋涉許久,前方出現一家小旅館,知道晚飯有著落,不禁幸福地咧嘴笑出聲;夜晚在沙漠中喝著烈性伏特加,聽駝夫講一千零一夜的古老故事,自己變得虔誠,希望時間永恒……旅途中,快樂是如此的立竿見影。尋找內心的答案,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國內首位職業旅行家張金鵬
愛情不是到了十字路口靠等待就能等來的。
男人注重“事”和“實”,而女人則相對地看重“情”和“虛”。 女生善于情緒推理的特質是源于對愛的需要,相比之下,男生對于得到尊重有著更強烈的渴望。抓住這一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心儀的另一半,也能有效減少誤會。“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兩性有差別是必定的,男女雙方不要祈求去改變對方,而應該去深入了解對方。無論怎樣神奇的愛情攻勢都不能過于頻繁,否則也會讓人窒息。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心理教育研究所何放勛教授
看·咨詢師的真情實感
心理咨詢是解決心理問題最直接的方式,該中心共有13名心理咨詢師,每天輪流值班解答來訪者的疑惑,周末也不例外。據統計,中心每年接受約2000人次咨詢,學生咨詢的問題包括情緒調節、自我認識、人際關系、戀愛、學習和未來規劃等。咨詢師們的真實工作狀態是怎樣的呢?
“大學生面臨很多選擇,孤獨感和困惑讓他們需要傾聽和支持。”每次一進入心理咨詢室,咨詢師郭曉麗便將生活中的自己暫且放下,將時間和一顆心都交給來訪者。仔細聆聽的同時,郭曉麗給予來訪者的是陪伴,來訪者的信任總讓她心懷感激,她說:“要知道,一個人要對陌生人說出自己的心聲是很不容易的。”
專注、興趣、陪伴、信任,郭曉麗認為這是做好心理咨詢服務的關鍵詞。學生形形色色的故事,讓郭曉麗明白,生活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7年的工作經驗使她領悟到:“不要輕易揣測別人的想法,只有深入到人的內心最深處,才能看清真相。”
郭曉麗追求“做一個真實的心理咨詢師”,這種真實,源于她對愛的信仰。“要幫助學生,就要給他們最純粹的關愛。”工作中她始終以最真實的態度與學生互動。
方元(化名)曾因為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而困惑、苦惱,甚至覺得:“連父母都不愛我,我還有什么資格被愛?”出于這種心態,他在前來咨詢時對郭曉麗也有著強烈的抵觸。“人們不是因為你獲得了多少成就而愛你,而是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郭曉麗如此勸導,可方元仍不為所動。
在方元看來,心理咨詢師作為一個陌生人,沒有理由會給他關愛。為了融化方元心中的堅冰,郭曉麗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并向他吐露心聲“我是真的關心你”,最終消除了他心中的抵觸。在最后一次心理咨詢時,方元對郭曉麗說,她的“表白”讓他很感動。
每周為6名學生做心理咨詢,郭曉麗享受每個真實的過程。和她一樣,在一次次飽含真情實感的咨詢交流中,每位心理咨詢師都在堅持。
說·心理教育大家談
除了開辦講座和心理咨詢,該中心還通過組織心理文化節、印制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對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生和老師們各有看法。
電氣學院2013級碩士生李開: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心理狀態很難靠自己去刻意改變,也很難通過某種學習來獲得提升,更多的是受周圍環境影響。在一個氛圍良好的班級,同學們普遍的心理狀態都會比較好。所以心理教育應從班集體出發,積極開展各種活動,營造團結友愛的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融入集體。
光電信息學院2013級本科生何家俊:心理教育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能讓我們不走彎路,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但其開展形式不能局限于講座和主動咨詢,這樣的覆蓋面和參與度是有限的,很多人不會主動關注相關信息,遇到心理問題也不愿向咨詢師尋求幫助。心理教育的形式要更加多樣化才行,形成一種氛圍。
社會學系2012級本科生李堯:學校現在的心理教育,很大程度上只能關注到學生顯性的心理問題,卻沒法發現并解決隱性問題,應該安排人員下到學生中走訪觀察,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讓心理教育工作更加主動。
土木學院2012級本科生李瑩:心理咨詢應大力發展線上服務。實際生活中有重大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多,很多同學都是為一些小問題而苦惱,他們往往不愿因為一點小事就去預約咨詢。可問題一旦積小成大,就有可能變得嚴重。建立一個完善的網上咨詢體系,生活中的一些小煩惱能及時得到解決,心理教育資料的傳遞也會更方便廣泛。
材料學院2012級輔導員王曦:每年學院都會組織開展很多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其中有單獨輔導也有集體活動,但學生的參與度和熱情都不高,活動流于形式,一些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這一問題亟需解決。
新聞學院2011級輔導員楊麗萍:現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體系比較完整,每個學院基本上都設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室,學生可以預約咨詢。作為輔導員,也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重要一環。我認為,輔導員要有意識地關注班上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只在班級事務和生活上發揮輔導作用,也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而開展心理輔導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對你放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