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振興
娜娜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她從小就內向。上學后,她總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樣樣比不上別人。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即使會,她也不敢站起來回答;被老師點名回答時,她的聲音小得像蚊子哼一樣。其實,娜娜的行為是自卑、缺乏自信的表現,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家長應以朋友的心態與孩子相處,并盡早發掘孩子的優勢。
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孩略顯害羞是正常現象,但如果過于羞澀,甚至出現在生人面前緊張到出現氣短、出汗、頭暈、嘔吐、腹瀉等生理上的不適應現象,則是不正常的,這很有可能是自卑的表現。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有報道說,一個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主要取決于7歲前的生長環境、教育水平和心理經歷及情感體驗。成年之后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大多數跟7歲前的不良心理影響或心理傷害造成的陰影有著密切的關聯。甚至還有研究發現,7歲前小孩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3歲前小孩的心理健康水平,幾乎影響一個人終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羞怯、膽小、內向的性格可能跟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有關:一是家庭教育過于嚴格,孩子長期在這種緊張的家庭環境中會感到很壓抑。在各種壓力下,孩子容易變得敏感、焦慮,甚至恐懼,慢慢地就變得內向、害羞、膽小了;二是長輩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所完成的事從不加以表揚,甚至對孩子完成的結果不滿意時,就會暴跳如雷地把孩子罵一頓,或總是將別人孩子的優點拿來跟自己孩子的缺點對比,這些做法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
家長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讓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要解放他們的小手,使他們能干。現在,大多數家庭裝修豪華,家長不允許孩子亂貼亂畫,孩子玩起來很受限制。家長不妨在孩子的房間里設計幾個活動區。孩子的創造力是通過多種活動表現出來的,一幅畫、一首歌、一件紙制品都可表達孩子的創造思維。家長應多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如畫筆、紙、橡皮泥、樹葉、牙膏盒、易拉罐、碎布等,讓他們依靠自己的想象對其重新組合,創造出作品。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孩子的興趣會更濃。孩子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難免會惹麻煩,家長應予諒解,不要過分責備,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孩子完成的好,家長和老師要鼓勵,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健康成長。尤其是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自信:
1.父母給孩子樹立自信的榜樣。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不僅能模仿身邊成人的語言、表情,也會模仿成人的心理感受。所以,與孩子密切相處的成人的自信與自卑心態也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2.創造平等、輕松、和諧的家庭環境。比如,父母平時多與孩子溝通、商量,不要動不動就擺出家長的權威,與孩子交談多用“你怎么看呢”、“你認為這樣行嗎”等商量的用語,這些話會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和尊重,自然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3.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孩子在缺乏安全的環境中就會變得焦慮,這將影響和阻礙孩子的語言、行為和思維,讓孩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父母應多給孩子安全感。
4.盡早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父母應盡早發掘孩子的優勢,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鼓勵孩子動手完成各種事情。這樣做,孩子的自信心將得到最佳的發展。
5.多給孩子語言等方面的鼓勵,讓孩子在被賞識中建立自信。如經常稱贊孩子等。
6.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家長可多帶孩子在小區轉轉,看到熟識的人時要教孩子主動跟人打招呼,鼓勵孩子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把熟悉的小朋友帶回自己家或到熟悉的小朋友家里玩。上學后,要鼓勵孩子主動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