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隨著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人的理財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專業人士建議,老年人投資首先以安全為主,其次才是資產的保值增值,尤其要避開心理陷阱。
老年人理財七大心理陷阱
陷阱1:癡迷癥 50多歲的徐某自買上彩票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數字排列組合。每當買了幾個號碼時,他就會整天研究為什么沒有中大獎,一連幾天都有些萎靡不振。他還將買過的彩票號碼貼成一本“書”,平時外出時懷揣著這本“書”,走到哪兒琢磨到哪兒。
陷阱2:好賭氣 有的老年人心情不好時,就會盲目消費,以發泄心中不快。這種賭氣式消費的念頭無處不在。買些用不著的東西,把家里常用的東西損壞后再買,這種現象在老年人身上時有發生。有時,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僅僅是被瞬間快感所左右,結果花了許多冤枉錢,買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物品。
陷阱3:無戒心 心理學上有一種“優先性偏見”,即人們在形成一種嗜好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歪曲其他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偏好。一些老人被廣告上產品的外形和夸大的功能所打動,結果買回的產品存在很多質量問題。
陷阱4:時髦病 張先生本在市區有一小套住房,但為了追求“時尚”,他賣掉市區的房子,又貸款在郊區買了一套別墅。可是,郊區各項生活配套建設跟不上時代發展,張先生不僅每月要償還貸款,支出也增加許多,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搞得家庭不和睦。
陷阱5:趕潮流 一些老年人,股市熱的時候跟著炒股,基金上漲的時候搶著買基金。前些年,中央銀行多次下調銀行存款利率,一般保險公司的利率調整往往稍微滯后。因此,每次利率下調時,總會激發一些人去趕“末班車”的心理,演變成搶購保險潮。一些老年人并未了解那些險種是否適合自己便一味投保,沒有為今后的承受能力做打算,幾年后因無力支付保金而退保。
陷阱6:想當然 近年來,國債這個“金邊債券”市場行情上漲。李大媽有幾萬元資金,便一股腦兒地買了幾期憑證式國債。幾個月后,李大媽有事急用2萬元錢。她沒料到,憑證式國債在半年內提前支取不但沒有計息,而且還要支付2%的手續費,得不償失。她只是想當然地認為買國債安全,利息有保證,而不認真地了解提前支取的規定,造成損失。
陷阱7:恐懼癥 一些經歷過股市投資失敗的老年人會形成一定的恐懼心理,這往往是造成下一步投資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心理誤區。某次深度套牢的股民在下次買入股票后就會變得非常敏感,股市略有震蕩,他就賠錢“割肉”了,從而造成巨額虧損。
老年人理財安全第一
存款是老年人最常用的一種理財方式。老年人認為,將錢放在銀行里不僅安全,同時還有利息收入,是一種非常穩妥的保值增值方式。但是,很多老年人卻不知道,存款也有竅門。
有位老人看到銀行的利率表顯示,存款期限越長利息就越高。于是,他便將自己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三年或五年的定期存款。結果,后來他突然生病住院急需用錢,從銀行將錢取出來時,由于存款期限沒到,只能按照活期利率結算,他因此損失了很多利息收入。
現在,有的銀行推出的一些理財產品,例如中行推出的“變利多”,都是七天通知存款的“變身”,屬于比較穩健的理財產品,非常適合風險承受能力有限的老年人。
理財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老年人也需要理財。但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財務,以應對收入下降、開支費用上升等問題。要堅持穩字,秉承“100法則”,即風險投資等于100減去自己的年齡。對一位30歲的投資者而言,投資組合中70%可以是風險資產;但若是一位70歲的投資者,風險資產比重就至多只能30%。老年人理財安全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