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衛華
浮梁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全縣總人口30.72萬人,其中農村貧困人口1.7萬人,特困移民1.3萬人(以下簡稱兩困人員)。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如何使全縣的兩困人員脫貧致富,共享全面小康生活,是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扶貧和移民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筆者認為,要使全縣的兩困人員脫貧致富,必須立足縣情,從縣情出發,變“輸血”為“造血”,不斷完善扶持方式,把扶持兩困人員生產開發作為促進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常抓不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選準一條路子
浮梁縣是傳統農業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境內自然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80%,是江西省首批十佳生態縣,縣內植被和水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十分適合發展種養業。
近年來,浮梁縣不斷完善扶持方式,在種養扶持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圍繞以茶葉種植為主導的特色種植業和以養殖黃羊為主導的特色養殖業進行產業扶持。雖說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有力地促進了兩困人員增加收入,但始終存在扶強不扶弱、受益面過窄等問題。從目前市場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茶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業是浮梁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浮梁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一是生態環境優越,是名優茶的優質原料產地;二是制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三是產業基礎良好。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陸續發展了一批茶園,為茶葉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同時,浮梁縣境內山清水秀,草資源十分豐富。據測算有低山丘陵草山草坡草洲117萬畝,可墾荒坡緩地53萬畝,有效載畜量可達20萬頭牛或30萬只羊。而目前市場上羊肉銷路不愁,價格逐年看好,養殖效益高。而黑羊又是適合浮梁縣養殖環境、氣候的上品。因此,發展以茶葉種植為主導的特色種植產業和以養殖黑羊為主導的特色養殖產業,是符合浮梁縣縣情和市場需求的產業扶持路子。
二、建立兩項機制
一是要建立激勵機制。近年來,浮梁縣在茶葉種植的激勵機制上通過以獎代補發展茶園、實行加工機械補貼等舉措狠抓茶葉產業發展壯大。在養殖黃羊的激勵機制上通過免費發放種養、建羊舍補貼、養殖技術培訓和服務、養殖示范戶推廣等手段扶持兩困人員發展養殖黃羊。截至目前。兩困人員共發展茶園5000余畝,戶平增收近萬元;首批發展的20戶養羊示范戶中有10戶養殖效益高,戶平增收近3萬元。總的來說,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扶持,兩困人員發展生產的熱情高漲,有力地促進了兩困人員增收。成效明顯。因此,建立產業扶持的激勵機制,對兩困人員產業扶持采取項目扶持,是實現兩困人員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要建立約束機制。從近年對兩困人員的產業扶持來看,雖說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茶園后續管理沒跟上,茶園部分拋荒;有些養羊戶種養流失、或者是全部變賣。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特別是養羊戶存在零風險。為此建立必要的產業扶持約束機制勢在必行。產業扶持的原則主要是根據省辦的有關規定。采取以給物為主、不直接提供扶持資金的方式鼓勵兩困人員發展生產。與此同時,兩困人員在享有產業扶持優惠政策的同時,要繳納一定的保證金或者產業發展基金。保證金納入專戶管理,對扶持戶積極性不高、甚至流失的,保證金不退還;連續三年扶持效果好的人員,保證金退還,并進行獎勵。
三、強化三個保障
一是要強化領導保障。選準了產業扶持方向,就要落實具體的產業扶持項目,項目確定之后就要靠各級部門去具體落實和推動。因此,縣、鄉、村建立和健全兩困人員的產業扶持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是做好此項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產業扶持既要做到專人專管,又要做到分工協調。
二是要強化制度保障。建立產業扶持制度是做好產業扶持的關鍵。既可使此項工作有據可依,又可避免相關人員“因公受傷”。目前,省辦已制定了相關的產業扶持制度,為使產業扶持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要協商財政、發改、審計、農業、水利等部門建立必要的、具有操作性的產業扶持制度。
三是要強化服務保障。兩困人員是各級扶貧和移民部門服務的主體。各級扶貧和移民部門要強化服務理念,充分尊重兩困人員意愿,將服務送到刀刃上、心坎上。比如,浮梁縣的養羊產業扶持由縣辦和畜牧水產局聯合推廣,資金由縣辦從移民項目資金中提供,畜牧水產部門負責養殖技術的培訓和跟蹤服務以及病害防治。同時,建立了養羊示范戶聯系卡和咨詢熱線,示范戶可直接與技術服務人員電話咨詢和溝通,深受示范戶歡迎和認可。
四、完善四項措施
一是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浮梁縣植被和水資源豐富。搞好兩困人員的產業扶持,必須制定相應的綜合發展規劃,建立一批種養生產開發基地,描繪兩困人員產業扶持的藍圖。主要有:以瑤里、莊灣、王港為主的東線和以西湖、勒功、江村、經公橋為主的西線茶葉種植基地;以鵝湖、莊灣、王港為主的東線和以江村、蛟潭、峙灘、浮梁鎮為主的西線山羊養殖基地;以及王港布朗李、鵝湖食用菌、浮梁鎮玉米、浮北森林蔬菜、玉田湖養魚等等基地……,從而形成山上茶葉和森林蔬菜、荒山養羊、大水面養魚的立體種養模式。
二是要培育一批經濟實體。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按照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扶持打造一批龍頭企業及合作經濟組織。比如莊灣的新佳茶廠、瑤里的福利茶廠、王港的金山茶廠、經公橋的昌南雨針公司成為輻射和帶動兩困人員發展茶葉生產的引擎和紐帶。與此同時,一些茶葉專業合作社也應運而生,如江村鄉沽演村浙新茶葉專業合作社,該社前身是1993年由16戶移民茶農出資入股辦起的茶葉加工廠,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300萬元左右,帶動了全村乃至周邊茶葉經濟的發展,全村茶葉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60%以上,成為了茶業“一村一品”示范村。該社榮獲了2009年全省“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稱號。
三是要樹立一批示范典型。鼓勵兩困人員積極開展生產開發,就要克服他們“等、靠、要”思想,一方面要給廣大生產開發戶統一給予種苗、肥料等實物扶持;另一方面對于生產開發中涌現出來的開發大戶,予以資金、項目支持,幫助做大產業規模,提升開發水平,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廣大移民積極開發、共同致富。
四是要培育一批技術能人。在做好產業扶貧的同時,要加強兩困人員的扶智力度,以提高群眾素質,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一是開展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每年舉辦2-3期種養業生產技術培訓班,使兩困人員至少掌握1-2門種養技術;二是舉辦勞動技能培訓班。為幫助兩困人員向非農產業轉移,要委托職業學校及有關有實力的企業,舉辦電腦、服裝、機械加工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勞動技能,增強他們自主創業本領。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