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夏元吉,掌管明王朝財政27年,為官清廉賢明,堪稱鑄就“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關鍵人物,為后人所景仰。
建文帝在位時,夏元吉任戶部右侍郎,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部副部長。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進駐京城,夏元吉被捕。
面對聲色俱厲的朱棣,夏元吉從容淡定:“君上殉難,臣子理當死節,只是請殿下容我三天。”朱棣一愣:“為什么?”夏元吉答:“戶部尚有賬目未點算完畢,此事關乎黎民生計,請容我三天內做完,再隨先君赴死。” 面對這樣的老臣,朱棣心生敬佩,不但釋放了夏元吉,還讓他官復原職。兩個月后,又將他扶正,成為戶部的“一把手”。事實證明,朱棣沒有看錯人。
面對國家公務員“花公款大手大腳,只要不揣進自己的腰包就不是腐敗”的現象,夏元吉恪盡職守,從嚴節財、聚財、用財,“諫阻奢靡事”。就連宮廷開支他都精心核算,該砍就砍,決不手軟。
永樂四年,夏元吉奏請裁減冗員,平均賦役,嚴格執行鹽法、錢鈔等制度,以便商民;清理倉場,廣加屯種,以富國庫。在這些改革中,以涉及精兵簡政的“裁冗食”最難辦。夏元吉知難而上,以籌措下西洋經費為由,請旨裁減中央到地方閑散衙門數百個,分流近千人。
這“刺兒頭”也終于刺得朱棣龍顏大怒。永樂十九年(1421年),好戰的朱棣準備發動對韃靼的第三次軍事行動,親自找夏元吉要軍費。但是,夏元吉深感財政吃緊,竟將朱棣頂了回去,不撥一分錢。這還了得,竟敢挑戰皇帝的權威,這不是不想活了嗎?
朱棣盛怒之下,不但將夏元吉免職,還把他關進了“內宮監”。夏元吉入獄后,朱棣派人查他的個人貪腐問題,結果令朱皇帝十分失望——身為戶部“一把手”,夏元吉家除布衣、陶器等日常用品外,別無他物。此事傳出,朝野內外對夏元吉欽敬有加。
歷史是殘酷的:不聽勸阻的朱棣因連年征戰,以致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面對困境,朱棣憂勞成疾,后悔萬分,對左右說:“夏元吉愛我。”
朱棣病逝后,明仁宗一上任就將夏元吉從牢房中解放出來,官復原職。顯然,明仁宗是個明眼人——像夏元吉那樣清廉率直的官員,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優質執政資源,應當重用。當然,夏元吉始終沒有改變其“摳門有道”的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