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解析“甘南現象”,站在不同的視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全省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前三個月能夠推出“為民工程”這樣的自選動作,說明甘南縣委抓住了“為民務實清廉”這一主題,扭住了轉變工作作風這一關鍵,順應了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大勢。甘南的變化,特別是甘南干部隊伍精神狀態的變化,之所以贏得廣大百姓的交口稱贊,歸根結底,是甘南縣委讓當地群眾看到了我們黨優良傳統的回歸與重建。
坦率地說,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甘南現象”的出現并非易事,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
譬如,在要求全縣各級干部一心為民、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同時,作為縣委書記的梁光敢于帶頭做出“從今往后,我當標桿,一切向我看齊”的莊嚴承諾,不但表明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堅定決心,也顯示了“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十足底氣。
譬如,為了讓百姓的事真正有人管,為了讓百姓遇到問題不再被“踢皮球”,甘南把包括四大班子在內的全縣各級干部的手機號及其職責、職權公之于眾,并且承諾“誰有事都可以隨時撥打”,不但表明了敢于觸及矛盾、直面問題的堅定態度,也顯示了勇于擔當、知難而上的使命意識。
譬如,為了讓干部隊伍形成健康向上、銳意進取的良好風氣,甘南縣委敢于面對各種質疑甚至非議,理直氣壯地加強對干部的學習教育和考核,通過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讓廣大干部將群眾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但表明了咬定青山的執著信念,也顯示了踏石留印的果敢作風。
對甘南而言,無論在選人渠道、用人方式上的大膽探索,還是在維護社會穩定、改進司法管理上的創新實踐,必然觸及積重難返的體制、機制問題乃至形形色色的潛規則。難能可貴的是,甘南縣委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敢于動真格的,勇于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營造改革創新的“小氣候”,誠心可見,勇氣可嘉。
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要更加強化問題導向,盯住作風問題不放,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只要真下決心,持之以恒,再難的問題也會逐漸化解。甘南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本質在于,把共產黨人的公仆意識鐫刻在腦海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上。在轉變工作作風這個“老大難”問題上,究竟是只為“應景”還是真心“破冰”,群眾看得最清楚。轉變工作作風,不能被動聽令,不能紙上談兵,不能曇花一現,而應當以更大的政治勇氣觸及矛盾、解決問題,用抓鐵有痕的成效贏得廣大群眾由衷的喝彩和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