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銳
古今中外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猶如浩瀚的海洋,如徜徉其中,則令人流連忘返,可見歷史的魅力之大。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清人龔自珍也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要想增長智慧,提高修養,深刻認識社會,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習歷史是非常必要的。
在講必修1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的時候,我從華夏起源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說起,引人入勝,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在久遠的撲朔迷離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然后再從生物學的角度,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論證物種的起源以及人猿同祖的歷史事實,引導學生明白傳說與科學之間的差異,以達到“歷史追求真實”的這樣一種教育理念,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接著我們會從氏族部落大決戰,堯舜禪讓傳賢名,大禹治水保民安說起,一直說到啟建奴隸制王朝,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建立(板書)的來龍去脈,比起單純的照本宣科,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然后從夏桀暴虐顯亡兆,商湯興師滅夏朝,講到商朝的內外服制度(板書)。也可以達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德情感教育。再從周部落逐漸興旺,武王滅商于朝歌,周公東征定天下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板書),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板書)。最后講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板書),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板書)等等。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實施要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和探究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由被動灌輸到主動探索,這就必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歷史故事來說話,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自我教歷史課程以來,我還沒有聽過哪個學生說不喜歡上我的歷史課的。只有興趣提高了,才有可能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講到必修1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時,可以從北美原屬英國的十三塊殖民地開始說起。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殖民掠奪與擴張,奴隸三角貿易,北美的獨立與反抗,到獨立戰爭的領袖華盛頓一氣呵成,把不同模塊的知識很好地聯系起來,又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地知道美國共和制建立的過程,把握《獨立宣言》中體現民主思想的主要內容(板書),知道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板書),認識民主化進程要有一個思想理論到制訂法律的準備階段。當講到第10課《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時,可以從課本上不說的歷史——拿破侖的文韜武略說起,以人物為主線串聯,大膽取舍,改變本課內容繁雜、頭緒混亂的狀況,這樣既能把握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板書),法國政體的演變(板書),《人權宣言》的主要內容(板書)等教學內容,也能使學生更好地評價“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偉大與荒謬只差一步”這樣一些歷史人物,形成歷史評價觀。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讓故事說話,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把他們所知道的與課本內容有關故事說出來,或者是讓他們進行補充、評論,以此提高他們探求歷史的能力。雖然學生的知識可能有限,視野不夠開闊,有時可能還會出現錯誤的觀點,但只要我們好好引導,不顯山不露水,一樣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我發現很多學生還是很喜歡這種方式的。
如講到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的時候,歷史又為我們展開了精彩紛呈的畫面,從孔夫子周游列國,萬世師表源流長,魯班攻城墨翟守,商鞅變法強秦國,到龐涓設計害孫臏,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施展連橫術等等,學生在看電視劇《秦時明月》時就已經很熟悉了,課堂上先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教師結合課本的知識以及教學的要求進行引導和補充,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大動蕩,風雨飄渺的時代所孕育出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英雄豪杰。多愁善感又何妨!兒女情長又何妨!精彩的課堂、求智的追問、歡快的笑語、跳躍的思維、激蕩的情感,這些都能更好地讓學生知道諸子百家(板書),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板書),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板書)。這樣的例子從必修1到必修3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