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靈
廣東省從2010年起開始試行中高職三二銜接及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政策,2013年廣東省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已達39所,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學校可以自主命題招收對口學校的中職生入校就讀,學生無需參加全國統一的“3+證書”高職高考。由于現行中職英語基礎模塊出于照顧全體的角度(很多中職學校不設入學分數線),難度較低,詞匯量較小,而且教師都會盡量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盡可能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少中職生畢業時英語只有初中水平,有一部分甚至還沒達到初中水平,因此,他們要適應高職英語的學習具有較大困難。為了提高我校已被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錄取的26名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適應高職院校的英語學習,筆者在該班第六學期的英語教學中開展了中高職英語銜接的教學策略實踐。
一、替代式教學策略
替代式教學策略是一種傳統的教學策略,所謂“替代”主要是替學生處理教學信息。在這種教學策略下,所有的教學活動及內容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根據教師預設的程序和步驟進行學習。筆者把這一策略應用于對學生詞匯量的教學上,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佳,而且必須在短期內掌握大量詞匯,再加上詞匯學習的單一性,采用這一策略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識記大量的單詞。筆者對整個學期詞匯教學的設計主要分詞根、前綴和后綴三大部分進行。如在前綴的教學中,筆者每節課都預設識記目標,按照先行設計的“分類別展示——短時識記——反應——對比識記——再反應——擴展——競賽”等步驟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思路開展識記活動,務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效果最大化,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識記活動后對比找出更有效的識記方法。
二、拋錨式教學策略
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課堂的學習和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著一個“錨”來設計,所謂“錨”是指某種形式的現實案例或者問題情境,允許學習者開展探究活動來完成教學。筆者在團隊學習中采用此策略,重點是要培養學生使用各種學習工具及甄選信息的能力,如在“汽車廣告設計”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為自己組建的公司做一則汽車廣告,自己設計車型、汽車logo、廣告語及簡單的廣告創意。要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團隊必須查閱大量的相關信息,并做出多個選擇決定自己的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必須要學會選擇怎樣的工具,怎樣選擇和運用工具、如何甄別信息及選取有用的信息。
三、元認知教學策略
元認知策略(Congnitive strategy)是一種調動學生自我認知的策略,所謂“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又叫“次認知”“反省認知”和“后設認知”。對于每個學習任務,筆者都首先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計劃,選擇網絡、課外書、詞典及求助等輔助工具,記錄自己對計劃做所做的調整,任務結束后寫一個簡單的反思。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整個學習活動的認知、監控和調節,讓其在不斷的認知和再思維的過程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支架式教學策略
支架式教學策略(Scaffolding Instruction)來源于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支架式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筆者在閱讀課中主要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選用比他們實際閱讀水平高一個層次的閱讀材料,然后給他們搭建腳手架,設定了一系列由簡單到復雜其中又包含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技能的問題框架,把他們逐步引向高一個層次的水平。如在“How to choose car security”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份assisting paper,幫助他們從在一個句子中找出關鍵詞開始,一步步深入到理解該文章的細節。這樣的閱讀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幫助他們逐步適應高職精細化的英語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在教師搭建的腳手架上悟出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五、效果反饋及后續研究方向
參與實驗的26名學生目前已在廣東省機電學院就讀一年級,在他們進入該校學習兩個月后,筆者對他們做了一個調查問卷,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教學策略在學習者本身看來是比較有效的,認為這些策略對他們學習較有幫助以上超過65%,尤其是在詞匯學習及使用工具方面的策略對學生的幫助較大。
通過一個學期基于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中高職英語銜接的教學實踐,在英語詞匯教學及閱讀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學生使用學習工具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幫助,日后仍須在提高策略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