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貴在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挖掘教材隱含的情感因素 1. 以句引情。如七年級語文(上)魯迅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記敘散文,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批評,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兒童天性的摧殘。但由于文章的藝術構思比較獨特,學生們難以理解和把握。所以在上課之初,教室里非常沉悶,學生們提不起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先要求學生們找出文章中最能表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來——“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接著,我讓學生們討論這些語句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談到情感,學生們便有了興趣。一時間,教室里議論紛紛。然后,我讓學生們歸納作者的情感:“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沉痛”——“悔恨”——“自責”——“內疚”。最后,我對“故鄉春天的描寫”、“風箏事件的經過”等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們體察出當時作者內心悲哀和愧疚。這樣,學生們慢慢地了解、體會了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慢慢地讀懂了這篇文章。
2. 想象悟情。想象可以填補課文空白,凸顯隱性情感。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去揣摩、去聯想,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例如七年級語文(上)林莉的《小巷深處》一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毒辣的陽光把母親原已黝黑的皮膚曬得黑里透紅,日復一日,竟成古銅似的顏色”,想象母親為了照顧我的生活而終年辛勤勞作和苦心經營。通過想象,使學生感悟到了母親一年四季的勞累和所經歷的磨難,使學生悟到那飽含血淚的情和沉甸甸的愛。
二、營造心靈交流的情感氣氛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交流的課堂氛圍,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并借此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誘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參與和創造意識,最終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達到理想的教學境地。
在教學中,我常用談話式的交流來營造情感氛圍。例如教讀九年級(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首先,我設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在輕悠、舒緩、讓人遐想的懷鄉音樂背景中,我敞開心扉:“各位同學,雖然我們相識才幾周,但我們已是好朋友了,對不對?”學生們齊聲答:“對。”接著,我引出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感主題。我又問:“大家看到大屏幕上那一輪圓月了嗎,今天是什么日子?”學生齊聲答:“中秋節!”我說:“答得很好!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日子,離開家鄉的人,都會油然而生思鄉之情和懷戀之意。”然后,我營造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進行初步感知交流。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中,我讓學生分別鑒賞不同風格的懷鄉之作——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這樣,在對意象的組合與情感表達的鑒賞中,學生們深入品味了那鄉戀的濃郁的意境,為學習與研討新課作了鋪墊。我由《長相思》中的“夜深千帳燈”,詩人因思鄉難眠而把所有的燈點亮,引導學生以《今夜無眠》為題寫詩。詩歌寫好后,我又讓學生進行作品交流。在學生們聲情并茂的詩作展示中,我一一給予點評。這樣,我既給學生情感表達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又能使師生間達到心靈接觸和情感交流。最后,我導入新課。“聽了同學們的詩作,我心里沉甸甸的。同學們的真情深深地打動我的心。那么,在情感的抒發上,怎樣才能更有力度?意象又應如何選擇、怎樣組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徐志摩的懷戀之作——《再別康橋》。”于是,在和諧的氣氛中,在學生強烈的學習期待中,我順利地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
三、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關鍵是看課堂上學生能否被作家的情感和生活體驗深深地打動,能否對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為之感動,為之沉醉,進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設計師和主導演”的作用,通過種種途徑與手段,點燃學生的情感,撥動其心弦,引發彼此情感的“共振”。
1. 用心歌唱,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真情地范讀就是對作品的真情演繹,它往往是課堂教學中最令人期待、最賞心悅目、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的朗讀,往往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學生會被教師所流露的情感深深陶醉,會不知不覺地隨著教師走進作品,與作家的心一起跳躍。這時,師生就會共同進入相應的情感體驗,達到情感交流的至高境界,許多問題也會在情感體驗與交流中得到感悟,探究鉆研也就會水到渠成。
講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盡情投入,傾情誦讀,用心歌唱。當我抑揚頓挫地讀完“小序”時,學生們拍起了熱烈的掌聲。詩歌的上片,問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讀者引入了富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學生們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們又由衷地鼓掌。詩歌的下片寫望月懷人,流露出人生的離合無常。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又引發了學生們的唏噓與嘆息。當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通過詞句傾瀉而出,當我讀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時,學生們都沉浸在憂傷的情感中;當詩人引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時,學生們便一臉的嚴肅;當我讀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后,教室里寂然無聲……良久,教室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學生們完全被作品感動了,學生們陶醉了。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進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進行著體驗。
2. 巧用藝術,渲染學生的情感世界
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可以使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更加形
象,更加直觀、可感,更能引起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更具有感染力與震撼力。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地運用多媒體,創造性地再現文本情感,能有效地創設情境和渲染學生的情感。
《失街亭》一文,我用《滾滾長江東流水》的樂曲作配樂。在雄壯悲慨的旋律中,在《三國演義》激烈的古戰場里,課文字幕慢慢升起,聲情并茂的朗讀也隨之響了起來。由于音樂、圖畫、聲音的巧妙組合,馬謖“守街亭”、“失街亭”,孔明“斬馬謖”、“哭馬謖”的那一幕幕情景的展示就更為形象。后來,隨著馬謖的“三笑”,馬謖那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麻痹輕敵等性格躍然紙上;隨著孔明的“三哭”,孔明那豐富多彩的內心情感、那執法嚴明、忠于蜀漢、體恤部屬的性格便一覽無遺。音樂與朗讀把師生帶進了街亭的爭奪廝殺,魏方的設計和蜀方的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層巒疊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音樂、美術等藝術配合文本來演繹,使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畢現,使今人與古人進行近距離接觸,實現了古今對話,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更形象的想象空間,從而使文本直接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渲染了學生的情感。
3. 安排表演,體驗作品的情感
學生表演作品,既可使學生親身感受作品,進入作家的內心世界;又可使學生在感受體驗中按照自己的經驗、認識而對作品有獨特的發現與見解。這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情感豐富、感染力強的題材,我往往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讓學生表演作品,體驗作品的情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講授老舍的《茶館》時,我讓學生們分角色進行戲劇表演。自私、圓滑世故而又膽小怕事的王利發,正直,倔強,敢作敢為而又樂于助人的常四爺;懶散無能,游手好閑,不愿自食其力而最終餓死的松二爺;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劉麻子……學生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陣陣的掌聲。這樣,經過戲劇表演,學生們與戲劇人物進行了直接的情感交流,激發了內心的情感共鳴,從而輕易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和適時的情感發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情感的重要作用,讓師生都在充滿積極情感的課堂中帶著情感去教、去學,努力創造教學藝術的情感美,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