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龍
很久以前,我對身邊的傳統不甚理解。隨著閱歷的增長,慢慢悟出了其中的一些深意。
一次出完差,我叮囑司機離開時一定要把房費結了,小伙子十分不解:“把房費結了?”我們是客人,他們招待我們,房費還要自己結?何況我們不是一般的客人,我們來自上級機關,來這里也完全是為了他們的事情。如果讓一個老農來看待這件事,也的確如此。可是,我們不是老農,先輩之所以定下這樣的規矩,就一定有它的道理。
不能怪小伙子,他入伍時間不長,在他們蘇北農村走親戚不可能掏房費。“照您這么說,那我們不是還得出飯錢?”他抬杠似地問。“應該出,只是現在都不出了。”我清楚地記得那年生產隊長領公社干部到我家吃飯,吃完飯公社干部將飯錢壓在飯碗下。幾十年了,這一幕記憶猶新。堂兄如今當村長,干部都到他家吃,年終結賬,嫂子總抱怨貼的酒菜太多。還有一個人堅守著吃飯給錢的傳統,他就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劉金國,不管到哪里,吃完飯他都在飯碗下壓5塊錢。
過去,部隊每年都要開展學雷鋒活動,做好事成了大家的習慣;每年都要組織幾次捐款,伴樂總是那首動人心弦的《愛的奉獻》;每年都要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計;每年都要上街打掃馬路清理垃圾,真心對自己說要把駐地當故鄉……我在基層當政工干部那兩年,常常代表組織去給新婚干部送關懷,還給千里之外的官兵家屬寄過錢。很多很多的好傳統,我們都記得,他們都曉得。那些舉動,一定曾經照亮別人的心房。
新人不了解過去的傳統,逝去的先輩也許心急如焚;了解傳統的人也不一定愿意堅持傳統,并非所有人都把傳統當回事。然而,不知道過去便無法面向未來,靠優良傳統起家的人們不該失去對傳統應有的尊重。
那些傳統真的很有深意,只要稍微想一想,立刻就會覺得溫暖感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