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春
語文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最佳渠道。學校語文科組十年堅持不懈地進行閱讀教學改革實踐,使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1. 語文課堂是一個生命歷經的課堂,而文本是歷經生命的土壤,只有帶著孩子走進文本,才能感受情的感動、理的感悟。2. 語文學科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只有把朗讀、感悟、想象等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3.適當的拓展,提升了情感,豐滿了形象,延伸了文本。帶著這些思考,我一直努力探索構建“真情、深悟、厚實”的閱讀教學課堂。
一、讓語文課堂流淌真情
一直以來,真情課堂成為了我校閱讀教學的特色。“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感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語文教學要讓情感復原,讓感情流淌,讓語文課堂充溢真情。
1. 教師充滿激情,使課堂流淌真情
課堂需要激情,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誨永遠具有探究的魅力。那么,激情從哪里來?“未成曲調先有情”,教師先有情,學生才會被激情。在閱讀教學中,要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必須先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要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文章的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地感受課文,進入角色,將文章中的意與自己的情感流露于舉手投足之中,洋溢在言辭之間,深入學生心田,潤物于無聲。這樣,對文本的解讀無論是品讀、啟發、點撥、還是想象、拓展,教師才能充滿激情。教師的激情還要來自于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寬廣敏銳的心靈,而擁有了寬廣敏銳的心靈,才能使我們常常感動,常常飽含進取的激情,使語文課堂流淌真情。
2. 課堂巧設情境,使課堂流淌真情
教師的激情使課堂流淌著真情,情境的創設使課堂激蕩著真情。我校從1995年開始進行富有本校特色的語言情境教學法的研究,利用語文教師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優勢,把語言情境和音樂、畫面情境緊緊相融,喚起學生的興趣,串起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的紐帶。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四自然段教學,教師首先創設了音樂、畫面情境: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然后,創設語言情境: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魚有多少,你能統計得出來嗎?閉上眼睛,現在,我們來到了海里,告訴大家,伸出手,你捉到了什么?此刻,你真正體會到“一半”的含義了嗎?語言情境的創設有鮮活的畫面為基礎,有文本的語言文字做支撐,催開了想象與智慧之光,孩子們情感的體驗、思維的火花迸發出異彩和光芒。
二、讓語文課堂具有深度
一直以來,深度課堂成為我校閱讀教學最高境界的追求。我們追尋文本內在情感的深度,我們追尋學生情感體驗、思維品質發展的深度。通過感悟、朗讀、想象細品文本,使課堂具有深度
文本是歷經生命的土壤,只有潛入文本深刻地感悟,才能讓學生在觸摸語言,感受語言,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挖掘文本深刻的內涵,使課堂具有深度。潛入文本要通過抓住最能表達作者情感,體現人物形象,感受事物特點等的重點詞、句、段,把理解、感悟、想象結合在一起,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在品讀中想象。
三、讓語文課堂走向厚實
一直以來,厚實課堂成為我校閱讀教學的永久積淀。在緊緊扣住文本,讓學生通過感悟、體會、欣賞、評價與文本不斷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教師常常補充鮮活的內容,時時將孩子們的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使語文課堂走向了厚實。
1. 在文本中生成拓展內容,使課堂因延伸而豐滿
在教學設計的后續部分我們可以對文本情感或內容進行延伸,使人物形象因延伸而豐滿,使課堂因拓展而厚實。如執教《小珊迪》一課時,在深刻感受了小珊迪美好的內心后,以教師自作的一首詩升華主題:“你就要走了,在那大雪飄飛的冬天,/將帶著那雙被軋斷的雙腿,/帶著弟弟傷心的眼淚…… /風雪夾雜著低吟,/輕輕地輕輕地哭訴。/你真的走了,在那大雪飄飛的冬天,/帶走了瘦弱的身軀,/留下了誠實的心靈。/呼嘯的風說:我會把你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紛飛的雪說:我會給孩子們如你般潔凈的心靈。” 這種來自于學生身邊老師的真情感受怎不震撼學生的心靈?學生也有了一種要說沖動,老師順勢又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說話訓練:“小珊迪就這樣走了,我永遠忘不了他,忘不了……”如此適度、適時的巧妙拓展,使小珊迪這個人物的形象在延伸中更加豐滿,文本更加厚實起來。
2. 從文本中牽引拓展內容,使課堂因延伸而厚實
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可以引領學生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自主閱讀,讓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因此,教師要努力從文本中牽引拓展內容,使課堂因延伸而厚實。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