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會新
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強調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放在首位的“讀懂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情分析”。完善“學情分析”的方法,提升數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特別是研究學生的能力,幫助教師找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數學和有效教學的策略,為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課前讀懂學生的學習起點
數學教學是環環相扣的。前階段學習的知識、掌握的能力是后面學習的基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力的高低就是他們要學新知識、所需能力的起點。因而教師了解學生以往的情況,就是了解了學生學習的起點。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重視對學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這是教學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備課的重要內容,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學習的水平和能力總是有差異的,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進行全面分析、正確對待。
二、課中讀懂學生的學習狀態
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尤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主觀認識和情感態度等。對于教學,教師的預設是重要的,然而預設并不等于封閉,預設的教學方案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而不是火車行駛的固定路線和時刻表”?,F代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特點。教學的過程也成了師生互動、相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如何讀懂學生的學習狀態,顯得尤為重要。
1. 課堂觀察。
一是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聽懂理解的常是面帶微笑或表情自若;存有疑慮、似懂非懂的常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認真聽講者常是聚精會神;走神者常是漫不經心。
二是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習慣方面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促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位學生筆算完一道除法式題后,馬上接著用乘法進行驗算這道題,師即時給以評價:“**同學為了確保計算準確,他早就已經養成了驗算的好習慣,太好了!”
三是觀察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合作學習也要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意識。如:“你們小組可真棒,想的辦法最多?!薄斑@個小組,有的拼,有的擺,有的貼,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務?!薄澳闱?,這個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多認真呀!”等等。
2. 提問與追問。
課堂是探究知識和形成能力的主陣地,是師生生命涌動的舞臺。課堂中的每個精彩片段都充滿思辯和靈性,而每次靈性的迸發都源于教師有效的提問和巧妙的追問所激發的學生思維靈動。追問是上一個提問的延伸和拓展,是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在一問之后又再次補充和深化、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深入理解、溝通聯系。
3. 討論與交流。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師領著學生去學。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通過師生、生生之間關于數學學習與思維過程交流,洞察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并在此基礎上適時調整我們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后讀懂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練習與課外作業是老師檢驗課堂效果、鞏固課堂知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徑。學生每天都要寫數學作業,而教師則每一天都會發現學生作業中常常出現一些不該犯的錯誤。面對學生作業經常出現的錯誤,教師要有耐性,多與學生交談溝通,引導學生分析、整理、找出錯誤的原因,勤反思,勤總結,善于利用學生作業中常見的錯誤,制訂防錯策略,并進行積極有效的針對練習,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同時也要從中發現正確和值得肯定的部分,分析學生的思維邏輯和過程,進而解讀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把握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
只有讀懂了學生,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