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青
世紀初,教育部頒發新的生物課程標準,這說明生物教學又面臨著全新的困境。在這樣的困境中,作為初中生物教師,如何回應課程標準變動和教材的修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北師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人體的營養》為例,分析初中生物教學必須落實到活化課堂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來。
一、初中生物教學面臨的瓶頸問題
教育部頒發《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之后,在其教學精神的指導下,北師大版初中生物進行了相應的修訂,作為對新課標精神的時代回應以及對生物教育改革的響應,教材修訂基本保持“變與不變”的平衡關系當中。
1. 生物學課程與生活生產的脫離
在主題上,修訂前后的基本內容依然保持一致,但是在課程性質的表述上、重要概念的強調上、內容表述的簡略上都做了相應的調整。面對這樣的調整,初中生物教學如何走向新世紀的改革成為了關鍵性的問題。一般生物課程都是停留在實驗室里進行孤立的實驗,因而脫離了活生生的社會現實。這不僅導致了學生和生活現實的脫離,也造成了同生物課程宗旨的截然背離。關于《人體的營養》的內容主要是探究食物中的營養以及這些營養對人體的作用。接著描述人體消化系統以及各種消化腺的部位和分泌功能,然后進一步指出合理膳食的意義。課程目標是既要學生習得人體營養的知識,又要養成關注自身營養,以合理膳食指導生活的健康態度。但是一般教師的課程安排中并非充分考慮生物教學中的生活化因素。
2. 生物學兼顧內容和敘述方式的折中結果
生物課程既要考慮到生物課程的知識性標準,又要考慮到敘述方式的清晰、明白、趣味和真實,因而內容和敘述當中難免又所偏重一方而難以顧及另一方的現象。
比如該章的內容是把人作為生物圈中的一部分進行對待的,既論述了人體六大營養成分及其功能,還指出了檢測營養的方法。比如檢測蛋白質要使用雙縮脲試劑,顯現出紫色反應。檢測維生素C是要用吲哚酚試劑,呈現出褪色反應。但是關于檢測數據、試劑名稱這些詞語是難以達到趣味化的。初中生物教學既要求有充分的知識吸收,又要養成良好的動手實驗能力,因而在課程的安排中都是實驗和教學各占一半的,但是一般的課程設置難以讓我們看到這樣的安排。
二、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出路
由于實驗環境限制或者學校教育限制,學生難以走出課堂。這就造成了生物教學走向課外的能力要求,又同時面臨課堂限制的內外矛盾。要走出這樣的矛盾,筆者以為要做到以下兩條:
1. 活化課堂,讓生物回歸生活
初中生物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因而教師要挖掘出課程教材的內涵,從教材中提煉出新鮮的、科學的教學素材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生物學的學科特征,把相關的科學知識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利用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標本的直觀性以及模型的示范性等,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課堂的活化在學生的參與下,可以參考使用歌謠法、比喻法、歸納法、諧音法、問題法、實驗法等等,讓課堂更加五彩斑斕。
比如在進行該課程的導入時,就可以先問學生:我們見到了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既想吃但是又怕長胖了被同學笑話,那么我是否有科學的方法來處理這件事情呢?在學生的討論之下,教師可以做出簡短的評論,比如:同學們,我們知道人體的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對我們的體型有著很密切的關系,那么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食物、營養和身體吸收的關系。總之,要讓學生事事都從自身出發考慮,而不是先聯想到課本講了什么內容。
2. 鼓勵創新,讓學生促進新知
細胞要生活,決然離不開物質和能量,食物中富含的營養是人體細胞能量的來源。食物中富含糖、蛋白質、水、維生素、無機鹽以及脂肪等六大營養物質。這些營養要么屬于可供給能量的物質,要么屬于無法供給能量的物質。但是都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種都會造成人體的各種病癥。比如缺失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缺失維生素B2會導致皮炎和口角炎,缺失維生素A則會導致夜盲癥等。因而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以及如何測量能量就是一種值得研究的問題。
課堂教學可以圍繞這一問題進行實驗教學,比如提問學生土豆中是否含有能量,它與核桃仁含有的能量誰比較高?然后指定研究計劃、進而展開研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實驗,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科學。新課標就要求生物教學要以探究為核心的主動學習方式,這是新課標改革的突破點。因此教材的編寫始終都貫徹著探究學習的目的,還獨立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些探究活動是多種多樣有富含生趣的。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化活動,教材并未設有固定的活動形式。這不僅給學生廣闊的自主空間,也給了學生多元的創新空間。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