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力鋒
生活是作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寫作要扎根于現實生活。要解決學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難,老師就必須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指導學生作文如何從內容入手。
一、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中考作文的命題也體現了“寫作離不開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原則。這就說明作文教學只要扎根于現實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
學生的世界是寬廣的、豐富多彩的。我們試把學生的圈子分為三大塊:家庭、學校和社會。家庭中的盆盆罐罐,磕磕碰碰;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希冀得失。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討厭乃至憎恨。以上這些,信手拈來,皆可成文。學校的環境、紀律、校風、校訓及教師等都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碰撞每個心靈,迸出種種火花。如學生心目中的老師,性格、工作、講課如何,對學生怎樣,衣著是否考究,何其豐富。學生呢,優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歡,后進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賤,或有的孤芳自賞,自憐自愛,性格或熱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潑好動或喜靜獨處,或深沉或直率。細細道來,多如牛毛。社會是一個萬花筒,小到花草蟲魚,鄰里鎖事,大到國家大事,社會焦點。學生自身的苦樂喜憂,愛恨歌泣,娓娓訴來,一部洋洋灑灑的感情歷程。這樣積累越多,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二、善于觀察
怎樣觀察生活,對初一學生來講,是個難題。針對他們剛進入中學,想了解中學的校史、設施,特別是很想了解老師和同學這一心理特點,開學不久,我就讓他們自選一位任課教師作為觀察對象。觀察的內容是:年齡、性別、身高、體型、臉型、膚色、發型、衣著打扮(顏色、款式、質地)、表情,特別是眼神,以及老師上課的語言和動作等。對觀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觀察對象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觀察要細致。所謂細致,不是說在觀察人物時不分主次,而是要發現觀察對象與別人不同的細微之處。不同性格的人,說話、做事時的表現是不同的。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絲微笑,往往帶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觀察必須細致入微。觀察得越細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體、更生動形象。
第三,比較觀察。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的目的是求異。在觀察時,要抓住老師在各種情形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征,即生氣時、高興時、嚴肅時……言談舉止和精神狀態的不同點。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四個星期后,每個學生都按要求寫了觀察筆記。寫作之前,我再次強調,描寫必須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導下,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對老師的描寫頗為生動逼真。
三、作文來自生活,反映生活
生活不光是自身之外的現實生活,還應包括自身的精神生活。中學生作文的終極目的是促進認識生活、參與生活,促進他們素質的全面提高:包括積極的人生態度、科學的世界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簡言之,作文從生活中來,作文為了生活,作文為了做人。
作文是為了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說真話、實話,而不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往往會使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說空話。
我們常教導學生“我手寫我心”,“作文要寫真人真事,說真話,才會感人”,“真實是成功的一半”。而學生呢,卻在編作文:寫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揚”,父母性格中的懦弱或粗暴或蠻橫或恣肆,這些性格一般是見不到的。寫學校題材的作文,學生心中有桿稱,“寧愿編,不可得罪老師”。作文要寫真事,說真話。只寫一面不但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培養了他們圓滑事故、虛偽自私的性格。所以我們的作文要讓學生說真話,老師應該解放思想,放開手腳,發揮主導作用,取消學生的思想顧慮,對他們以鼓勵、撫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擊,要敢于對學生說,家丑也可揚一揚,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學生敢講真話,敢寫實事、真事,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學生學會從觀察中發現以前未發現的事物特點;學會記錄這些新的發現,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觀察積累,充實了材料倉庫,這樣積累吸收得越多,學生就不會感到作文難,“沒意思”、“沒有材料可寫”。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必定會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