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娣
探究性閱讀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信息理論為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探究性閱讀教學法。那么,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呢?
一、抓住關鍵字詞
人們寫文章,往往追求一字傳神,這一字,凝聚了作者心血,也常常是我們理解文章的關鍵。閱讀文章對關鍵字詞應格外留心,細細品味,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古典詩歌中的佳句最能體現語言的這一特點,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生”、“入”兩字,皆是著一字而意境全出。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時,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句話所描繪的西北高原上疾風暴雪的情景及其奇特的氣勢,其中一個“卷”字,一個“折”字,一個“即”字的表達作用便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如魯迅的《故鄉》中開頭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個“橫”字便寫出了故鄉的蕭條荒涼。《濟南的冬天》中的:“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一個“臥”字?與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應?學生若能抓住這些關鍵字詞去思考,就會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氣,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這樣步步推進,層層深究,學生能養成錘煉語言的習慣,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應有重點地引導學生去品味理解這些字詞對表現意境、體現人物思想感情、反映主題的作用。
二、多元思考,拓展延伸
對作品主題的詮釋,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閱讀,作為再創造的一種藝術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而文章的主題,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如《木蘭詩》這首北朝民歌,有的學生認為其主題是贊揚木蘭的愛國主義;有的學生還挖掘出木蘭對年邁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的主題;還有的學生認為文章主題是贊賞木蘭不慕功名的高潔情操。在閱讀探究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作多角度的探究,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不但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而且培育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有的文章還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咸亨酒店后的結果如何,教師可讓學生展開想象,再談談自己的猜想。有的學生說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后仍舊好吃懶做,最后悲哀地死去;有的說孔乙己后來遇到了好心人,贍養他后半生;還有的說他的斷腿治好了,仍苦讀經書,終于中舉了。如此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激活了學生的大腦,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在探究過程中,只要教師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擴展,學生的探究就會越來越廣泛,思維越來越開闊,知識在探究中被獲得,思維在探究中被發展,素質在探究中被提高。
三、類比探究,不斷深化
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法去學習,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更透徹。可讓學生通過相同或相近文體的兩篇文章比較,感受不同文章的不同意蘊。如在學習《愛蓮說》時,可引導學生把這篇文章與《陋室銘》進行“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的比較品味,從兩文的表達方式、表現主題、文體特征等多角度進行比較,學生對兩篇短文的理解和領悟更加深入透切。同一篇課文,有的內容也可作前后比較,如學習《故鄉》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閏土前后發生的變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作比較: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灰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了“木偶人”,讓學生思考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領悟到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從而加深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所在。
總之,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給學生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隨著探究實踐的不斷展開和自主探究經驗的不斷積累,學生定會由膚淺的、不成熟的閱讀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閱讀。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