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田
所謂“創設情境”,簡單理解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出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在教學上,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教學方法很重要。小學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呢?在我考慮如何很好地運用情境法教學之前,我覺得必須要求一些原則,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實”,不能只是“熱熱鬧鬧”,而其實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談談我在教學中作的嘗試:
一、生動活躍,創設趣味情境
小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鮮艷的顏色、充滿童趣的聲音、夸張可愛的動作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可運用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多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主動接近數學。
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通過播放“胖三角形”與“瘦三角形”的童趣聲音對話,引出大三角形與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相等的疑問,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懸念設疑,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懸念”、“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在創設情境時應多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
如:教學“工程問題”:一段公路長1500米,由甲隊單獨修需30天,由乙隊單獨修需50天,兩隊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甲隊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隊工作效率:1500÷50=30(米)
兩隊合作時間:1500÷(50+30)=18.75(天)
這時,我把工作總量的1500米改為3000米、9000米讓學生計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學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問題解決。這樣,在“為什么”的問題情景中,開啟學生的思維,進入我們的課堂教學。
又如: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自行車的車架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門為什么做成平行四邊形?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么做成圓柱形?等等,都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合理地借用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
三、具體現實,創設生活情境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情境資源,這樣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知識的價值。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一個籃球89.0元,一支鋼筆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塊橡皮0.5元,一本練習本1.0元……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角。
再如:認識《克、千克、噸》質量單位時,課前我準備了大約一克重的2分錢硬幣、2枚曲別針、幾粒黃豆、500克重的食鹽、1千克重的5個蘋果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物體重量的認知,再要求學生舉例子: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大約重1克?重1千克?……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漸漸地學生對抽象的質量單位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感知。
這樣的設計,在孩子們的眼中數學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難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同時,也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知識能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總之,我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應只出現在教學開始時,僅僅作為一個單純的教學上的“引入”。這樣雖然能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課堂會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創設教學應貫穿整個課堂,有學習活動的進行,就應有相應的學習情境。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
所謂“創設情境”,簡單理解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出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在教學上,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教學方法很重要。小學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呢?在我考慮如何很好地運用情境法教學之前,我覺得必須要求一些原則,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實”,不能只是“熱熱鬧鬧”,而其實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談談我在教學中作的嘗試:
一、生動活躍,創設趣味情境
小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鮮艷的顏色、充滿童趣的聲音、夸張可愛的動作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可運用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多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主動接近數學。
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通過播放“胖三角形”與“瘦三角形”的童趣聲音對話,引出大三角形與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相等的疑問,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懸念設疑,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懸念”、“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在創設情境時應多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
如:教學“工程問題”:一段公路長1500米,由甲隊單獨修需30天,由乙隊單獨修需50天,兩隊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甲隊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隊工作效率:1500÷50=30(米)
兩隊合作時間:1500÷(50+30)=18.75(天)
這時,我把工作總量的1500米改為3000米、9000米讓學生計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學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問題解決。這樣,在“為什么”的問題情景中,開啟學生的思維,進入我們的課堂教學。
又如: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自行車的車架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門為什么做成平行四邊形?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么做成圓柱形?等等,都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合理地借用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
三、具體現實,創設生活情境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情境資源,這樣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知識的價值。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一個籃球89.0元,一支鋼筆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塊橡皮0.5元,一本練習本1.0元……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角。
再如:認識《克、千克、噸》質量單位時,課前我準備了大約一克重的2分錢硬幣、2枚曲別針、幾粒黃豆、500克重的食鹽、1千克重的5個蘋果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物體重量的認知,再要求學生舉例子: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大約重1克?重1千克?……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漸漸地學生對抽象的質量單位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感知。
這樣的設計,在孩子們的眼中數學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難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同時,也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知識能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總之,我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應只出現在教學開始時,僅僅作為一個單純的教學上的“引入”。這樣雖然能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課堂會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創設教學應貫穿整個課堂,有學習活動的進行,就應有相應的學習情境。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
所謂“創設情境”,簡單理解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出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在教學上,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教學方法很重要。小學數學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呢?在我考慮如何很好地運用情境法教學之前,我覺得必須要求一些原則,就是“水到渠成”、“自然真實”,不能只是“熱熱鬧鬧”,而其實只是作秀、浮躁。以下談談我在教學中作的嘗試:
一、生動活躍,創設趣味情境
小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鮮艷的顏色、充滿童趣的聲音、夸張可愛的動作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可運用生動的故事、有趣的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多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主動接近數學。
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通過播放“胖三角形”與“瘦三角形”的童趣聲音對話,引出大三角形與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相等的疑問,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懸念設疑,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懸念”、“有挑戰性”的數學更感興趣。在創設情境時應多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
如:教學“工程問題”:一段公路長1500米,由甲隊單獨修需30天,由乙隊單獨修需50天,兩隊合修需多少天完成?
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時間
甲隊工作效率:1500÷30=50(米)
乙隊工作效率:1500÷50=30(米)
兩隊合作時間:1500÷(50+30)=18.75(天)
這時,我把工作總量的1500米改為3000米、9000米讓學生計算,得到的答案也是18.75天。學生不由得困惑了,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想把問題解決。這樣,在“為什么”的問題情景中,開啟學生的思維,進入我們的課堂教學。
又如: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自行車的車架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伸拉門為什么做成平行四邊形?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么做成圓柱形?等等,都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合理地借用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
三、具體現實,創設生活情境
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情境資源,這樣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以及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知識的價值。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中,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一個籃球89.0元,一支鋼筆7.9元,一本字典5.00元,一塊橡皮0.5元,一本練習本1.0元……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使他們切實感受到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角。
再如:認識《克、千克、噸》質量單位時,課前我準備了大約一克重的2分錢硬幣、2枚曲別針、幾粒黃豆、500克重的食鹽、1千克重的5個蘋果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物體重量的認知,再要求學生舉例子: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大約重1克?重1千克?……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漸漸地學生對抽象的質量單位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感知。
這樣的設計,在孩子們的眼中數學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難懂的,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同時,也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知識能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總之,我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應只出現在教學開始時,僅僅作為一個單純的教學上的“引入”。這樣雖然能一下子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課堂會慢慢地失去活力,因此情景創設教學應貫穿整個課堂,有學習活動的進行,就應有相應的學習情境。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