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梅
學生在教育中起著主體作用,也是教學主體,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自我意識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教育。自我意識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等三種心理成分構成的,這三種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統一于一個整體的自我意識之中。
一、培養學生的自我認識
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或基礎是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人是觀察的主體,同時又是被觀察的主體。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也處于班級集體中生活,學會自我觀察,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過程,從自身的思想與行為所觀察到的情況加以分析、綜合,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自己個性品質中的本質特點,找出有別于他人的重要特點,形成自我分析。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班集體的生活中去。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的形成過程中建立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會價值的判斷。如果學生能夠正確自我評價,他們通常興趣廣泛,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自己在學習或其它方面的錯誤,選擇適當的或稍加困難的任務,在遭到失敗后則進行自我檢查。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能夠回過頭來反思學習失敗之處,重新尋找起點,再次挑戰自己,走向新的成功。如果學生自我評價過低則容易形成自卑、退縮、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同樣,學生的自我評價過高,則容易形成過分自信、高傲、勢利眼、不講策略和難相處等性格特征。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水平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或通過交往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首先,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老師的態度和評價對學生的自我評價的形成起著主導作用,因而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的的優點和缺點,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時對學生的自我評價也要進行及時的引導和調控,讓學生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處或自己的某些優勢,使他們對自己的評價變得比較客觀、全面,從而在各自的起點上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在學習中利用學生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經驗逐步提高他們的信心,如通過適當的幫助保證他們在某些活動中取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正確認識自已;鼓勵學生與自己在學習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進行平等競爭,在自我評價過低的學生中倡導自我競賽。
其次,鼓勵學生在交往活動中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和同齡人的交往活動對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交往活動是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而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又是學生進行社會交往的前提條件,恰當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使學生順利地進行交往成為可能。提高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水平,使社會交往具有自覺調節性質,可以避免交往上的失敗;而改善社會交往行為,使交往取得成功,也可提高自尊心和自我評價能力,并且增強了進一步交往的動機。培養學生的社會視角轉換技能,并進行個別指導,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在交往的技能上給予具體指導,幫助他們取得成功,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二、加強學生的自我體驗
心理學指出:自我體驗是指自己對自己懷有一種情緒體驗,也就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責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反映了主體的我的需要與客體的我現實之間的關系,如果客體的我滿足了主體的我的需要就會產生肯定的自我體驗,為自我滿足;否則,就會產生否定的自我體驗,為自我責備。自我體驗的內容很豐富,包括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與失敗感。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不斷創造條件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在意志和活動方面表現為自我檢查、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自我監控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學習者為了有效達到預期學習目標,對自身認知活動的主動掌握。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自我監控能力,關鍵是他們要學會自主學習。
結合實際,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不僅要注重教師的自身素質的提高,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學習目的,甚至認為學習是為了完成家人的責任,對他們來說學習甚至是家人加壓在他們身上的任務,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充分發揮學習動力,甚至于在潛意識里很排斥學習,造成他們在學習中的惰性或厭惡心理,從而不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育工作中主體作用。如果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了,他們會明確學習目標,充分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潛意識,使得他們在學習中更加投入。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